國際貨幣呈什麼趨勢
Ⅰ 美元印了這么多,為啥還是很值錢美元對全世界主要貨幣都在升值嗎
美國基本上每年都在瘋狂印鈔,所以有人說美國在用自己一堆又一堆的紙換回別人正規的資源,為什麼它有這么便利的條件呢?因為美元是世界通用貨幣,其他國家的貨幣達不到這樣的程度,國際間貿易結算仍然是使用美元作為交易貨幣的。
但是最近這些年美元的世界貨幣霸主地位已經被逐漸動搖了,越來越多的國家在國際間貿易結算的時候開始考慮其他國家的貨幣,比如說俄羅斯出售自己的天然氣就強令要求各國,只要是想買它們的天然氣,就必須優先使用盧布進行結算。也有越來越多東南亞國家,非洲國家在國際貿易結算的時候使用人民幣作為中間貨幣,這證明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已經沒有以前那麼牢不可破了。
Ⅱ 我國人民幣國際趨勢化的分析
人民幣已有「小美元」之稱
就人民幣境外流通的現狀分析,過去人民幣僅在邊境地區流通,目前已經在部分發達國家的部分地區流通和兌換。可以說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人民幣流通擴大的過程。經濟發展的速度越快,流通的范圍就越廣、數量就越大。
人民幣在東南亞地區已經成了僅次於美元、歐元、日元的又一個「硬通貨」。在西南邊境地區,人民幣有「小美元」之稱,被當作硬通貨使用,流通范圍較廣,寮國東北三省人民幣完全可以替代本幣在境內流通,最遠深入到寮國首都萬象一帶。而在中緬邊貿及旅遊活動中,緬甸禪邦重鎮小勐拉,每年流出、流入的人民幣多達10多億元。
人民幣在越南流通范圍也非常廣,已經在越南全境流通。越南國家銀行已經開展了人民幣存儲業務。在西北地區人民幣主要是在中亞五國、俄羅斯地區和巴基斯坦流通。目前人民幣跨境流通量最大的是哈薩克,大約有十多億元人民幣。在中亞其他國家流通的人民幣總共也有十多億元。
在東北地區,人民幣主要是跨境流通到俄羅斯和朝鮮以及蒙古國。特別是蒙古國,已經把人民幣作為主要外國貨幣。蒙古國的各個銀行都開展了人民幣儲蓄業務。在與蒙古國的邊境貿易中,人民幣現金交易量占雙邊全部交易量的l/3。
人民幣跨境流通量最大的是中國香港地區。人民幣在香港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自由兌換。與在周邊其他國家和地區不同的是,人民幣在香港被用來作為投資的一種儲備貨幣。另外,在中國澳門地區人民幣也在廣泛使用。
進入21世紀以來,人民幣有向世界部分發達國家和地區流通的趨勢。主要表現為,人民幣在部分發達國家和地區開始使用。隨著中國遊客的不斷增多,在歐洲一些國家和美國、加拿大等國的機場以及飯店也開展了人民幣兌換業務。如紐約的機場、唐人街以及部分華人比較集中的地區。在日本華人比較集中的地區也已經開始收人民幣。
市場選擇了人民幣
人民幣在周邊國家的流通是中國經濟成長到新階段的表現。同時說明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已經開始。人民幣國際化趨勢首先應該是市場選擇的結果,而不是政府力量推動的結果。
具體來說,一國貨幣走向國際化首先是由該國的經濟基本面決定的:較大的經濟規模和持續的增長趨勢是建立交易者對該種貨幣的信心的經濟基礎;經濟開放度較高、在世界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國家能夠獲得交易者對該國貨幣的需求。國際交易者對該種貨幣的信心和需求,決定了該種貨幣必然在世界貨幣體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並促使該貨幣最終成為國際貨幣。
按照這些條件分析目前正在出現的人民幣國際化趨勢,是市場選擇的結果。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為維護人民幣不貶值的國際信譽,人民銀行收窄了人民幣的波動幅度,與美元形成了較為穩固的關系,使得人民幣迅速得到周邊地區的認同,形成區域內的「良幣」形象。同時,經濟高速穩定增長支撐下的人民幣強勢表現,增強了人民幣在區域內的信譽,也贏得了區域內市場的信賴和需要。
從中國來看,中國大國經濟特點的形成和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增強了國際經濟交易參與者和普通公眾對人民幣的信心,從而增加了對人民幣的需求。如果中國的經濟增長是可持續的,普遍接受性也會大大提高,人民幣將必然會成為國際通貨。
從亞洲來看,隨著中國的崛起,在一個市場中,一種貨幣作為價值尺度將大大減少貿易和資本流動中的交易成本,為該地區創造更多的貿易機會,提高交易的規模、效率和國家福利。中國與亞洲經濟一體化程度的提高將擴大亞洲市場的規模,並產生對共同價值標準的需求。人民幣地位的提升將是一個必然結果,亞洲出現人民幣替代其他貨幣的現象也將成為可能。
Ⅲ 現在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方向在哪兒
現在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方向是儲備貨幣多元化。
國際貨幣體系中,在國際金本位制度時期,英鎊是各國的主要國際儲備;實行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後,英鎊被美元取而代之。但當前國際儲備貨幣制度安排仍然存在新特里芬難題,即美元作為國際關鍵貨幣職能與國家貨幣職能間存在沖突。在美元替代英鎊成為各國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後,受美國政治經濟波動的影響,單一國際儲備貨幣並不利於整個國際金融體系的穩定,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被人們普遍認為是一種過渡性的不健全的體系,需要進行徹底的改革。
儲備貨幣多元化才能滿足國際貿易的需要,是其發展的必然趨勢。由於存在非對稱性、非公平性等不足,美元資產的持有者和發行者都對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不滿。在當前的浮動匯率制度下,各國的國際儲備除了美元、馬克、日元外,還有英鎊、法國法郎、瑞士法郎、荷蘭盾等,已經出現了儲備貨幣多元化的格局。 多元化國際儲備貨幣的結構為國際經濟提供了多種清償貨幣,擺脫了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對美元的過分依賴;多樣化的匯率安排適應了多樣化的、不同發展程度國家的需要,為各國維持經濟發展提供了靈活性與獨立性;靈活多樣的調節機制,使國際收支的調節更為有效與及時。
多元國際貨幣體系的優點,還包括為市場主體提供更多選擇,有利於分散風險;不同儲備貨幣間可以形成競爭和制衡,對儲備貨幣發行國形成市場紀律約束;可增加國際儲備資產供給。所以,以多元儲備貨幣取代單一儲備貨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Ⅳ 近期世界主要貨幣變動的趨勢及原因
本國貨幣貶值對經濟的影響Ⅰ.本幣貶值對國際收支的影響。①本幣貶值對進出口收入有影響。一國貨幣貶值通過降低本國商品相對外國產品的價格,使國外人們增加對本國產品的需求,本國居民減少對外國產品的需求,從而有利於本國的出口,減少進口;外國貨幣的購買力相對提高,貶值本國商品、勞務、交通、住宿等費用相對便宜,有利於吸引外國遊客,擴大旅遊業發展,推動就業增加和國民收入的增長。②本幣貶值對國際資本流動也有影響。如果貶值趨勢不斷發展,那麼人們將會把資金從本國轉移到其他國家,引起資金外流。Ⅱ.本幣貶值對國內經濟的影響。①本幣貶值後,一國的貿易收入往往會得到改善,整個經濟體系中外貿部門所佔比重會擴大,從而提高本國的對外開放程度,可以有更多的產品同國外產品競爭。②本幣貶值對物價也有影響。一方面,出口擴大,引起需求拉動物價上升;另一方面通過提高國內生產成本推動物價上升,貨幣貶值對物價的影響會逐步擴大到所有商品,易引發通貨膨脹。Ⅲ.本幣貶值對世界經濟的影響。①小國的匯率變動只會對貿易夥伴國的經濟產生輕微的影響,但主要工業國的貨幣貶值會影響其國家的貿易收支,由此可引起貿易戰和匯率戰,並影響世界經濟的發展。②主要工業國匯率的變化還會引起國際金融領域的動盪。在國際貿易和借貸活動中,將使吸進貶值貨幣的一方遭受損失,而要付出貶值貨幣的一方,將從中獲利。
③主要貨幣的匯率不穩定還會給國際儲備體系和國際金融體系帶來巨大影響。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就是首先從泰國貨幣貶值開始的。1998年日元對美元的比價持續下跌,降到八年來最低點。這對亞洲各國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而且在美國的股票市場和外匯市場引起軒然大波。中國政府庄嚴宣布:人民幣不貶值,這既體現了中國綜合國力的強大,而且體現了社會主義中國在國際經濟舞台上承擔著相應的國際義務和責任,並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資料:http://hi..com/waihui5/blog/item/8bb0aaa2ba3923aecbefd0bc.html
Ⅳ 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演變
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演變
1、國際金本位制度
主張金幣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和黃金自由輸出入。
2、金本位制
政府停止鑄造金幣。
不許金幣流通,代替金幣流通的是中央銀行發行的銀行券。
銀行券不能兌換金幣,只能兌換金塊,並且有兌現的最低限度。
黃金仍可自由輸出輸入。
3、布雷頓森林體系
「雙掛鉤」機制:
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
4、牙買加體系
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改革。
推行黃金非貨幣化。
增強特別提款權的作用。
增加成員國基金份額。
擴大信貸額度,以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融資。
Ⅵ 中國貨幣市場未來發展趨勢
數字人民幣系統框架的核心要素為「一幣,兩庫,三中心」
根據《中國法定數字貨幣原型構想》的闡述,數字人民幣系統框架的核心要素為「一幣,兩庫,三中心」。其中,「一幣」指央行數字貨幣;「兩庫」指的是數字貨幣發行庫(存放央行數字貨幣發行基金的資料庫)和數字貨幣銀行庫(商業銀行存放央行數字貨幣的資料庫);「三中心」指的是認證中心(負責身份信息管理)、登記中心(負責數字貨幣權屬登記)與大數據發行中心(負責對反洗錢、支付行為等分析)。
——更多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智慧銀行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Ⅶ 人民幣發展趨勢
摘要:由於人民幣流通范圍逐步擴大,國際交易量增長迅速等原因,使得其國際化趨勢明顯。鑒於我國金融(金融論文)體系不健全,離岸市場不發達、資本開放度不高等原因,人民幣國際化還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增強經濟實力,完善金融制度和體制,擴大開放合作,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必然途徑。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金融市場;金融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人民幣的區域影響力逐步擴大,尤其是2003年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關於境內機構對外貿易中以人民幣作為計價貨幣有關問題的通知》,更是標志著人民幣國際化從此駛上了快車道。2010年我國經濟規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幣國際化的呼聲日益高漲,但是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快速進程中也面臨諸多障礙,如何化解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所帶來的不利影響,依然是學術界和實際工作部門不可迴避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趨勢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當一國貨幣在世界范圍內行使貨幣職能時,那麼此種貨幣就成了國際化的貨幣。從此定義引申,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超出國界,在世界范圍內行使貨幣的職能。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逐漸加速,並呈現出以下一些趨勢。
1.人民幣流通的范圍逐步擴大
周邊化、區域化、國際化是一國貨幣成為國際貨幣的必經程序,目前人民幣國際化正處於由周邊化向區域化過渡的關鍵時期。從地域范圍來看,人民幣在東南亞國家(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等)、東亞國家(韓國、朝鮮等)、中亞國家(哈薩克、蒙古、塔吉克等)以及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已經成為了一種重要的用於結算和支付的貨幣。人民幣在這些地區被廣泛運用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經濟方面的因素,另外一個是旅遊行業的發展,其中經濟因素是基礎。
[1]
例如近些年我國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往來日益頻繁,雙邊貿易規模逐年擴大,尤其是在中國-東盟自貿區成立以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經濟聯系愈加緊密,經濟往來客觀上促進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反過來人民幣的紐帶作用也促進了經濟交往的發展。另一個原因在於東南亞國家的旅遊業發達,每年都吸引大量的國內遊客前往旅遊,為了迎合這些遊客的購物需求,這些國家多接受人民幣,而且很多銀行網點也都提供人民幣兌換,這也促進了人民幣國家化的進程。
2.人民幣國際范圍內交易量增長迅速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的統計,海外流通的人民幣規模已經超過了1萬億,而這一數額還是在我國資本項71全開放的條件下實現的。據統計,僅僅在2008年,我國人民銀行與其它國家簽署的人民幣雙邊互換規模已經高達8000多億,而這一數據還在處於不斷地上升中(具體數據見下表)。2011年第一季度,各大銀行累計辦理的跨境人民幣交易結算高達3600多億,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速在20%以上。隨著人民幣在國際范圍內交易的蓬勃發展,在我國金融中心香港地區形成了一個規模蔚為可觀的人民幣交易中心,香港每月人民幣交易額2010年已經達到了700億元。
[2]
人民幣國際范圍內交易量的迅速攀升,標志著人民幣國際化的廣度和深度都有了進一步的拓展,同時也意味著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3.人民幣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日益擴大隨著人民幣在更為廣泛的區域流通以及人民幣境外交易規模的攀升,人民幣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已經越來越大,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僅次於美元、歐元以及日元的硬通貨,例如人民幣已經在朝鮮、越南等國全境流通,並成為當地許多居民儲藏財富的一種形式。同時隨著我國出境旅遊人數的激增,很多發達國家也已經開始為遊客提供人民幣結算服務。2010年9月份馬來西亞央行通過香港金融市場購買了價值100億美元的人民幣計價債券,整個國際金融市場為之震動,這也標志著人民幣首次以外匯儲備的形式成為其他國家央行進行資產配置的選擇。人民幣全球范圍內影響力的增強既是市場經濟本身的選擇,同時也是人民幣一貫的良好的形象所促成的。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導致亞洲各國貨幣急劇貶值,唯有人民幣堅挺,短期來看這種行為給當時的中國經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但是時至今日發現,當初的選擇為今天人民幣的國際化贏得了良好的信譽。
二、貨幣國際化的條件
貨幣國際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國貨幣漸漸超越國界,在世界范圍內行使貨幣具有的價值尺度、支付手段以及儲藏手段等貨幣本身所具有的職能。通過研究歷史(歷史論文)上世界范圍內廣泛流通的貨幣可以總結,貨幣國際化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一是以美元為代表的模式,此類貨幣的國際化主要是憑借國家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以及政治影響力,通過制定貨幣協議來實現,例如美國通過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在世界范圍內的地位。二是歐元模式,歐元模式比較特殊,此種貨幣國際化模式的基礎在於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推動,通過聯合經濟體內的國家放棄本國貨幣的發行權,統一區域內貨幣發行,並藉助於區域經濟體的影響力使其貨幣在世界范圍內流通。三是日元模式,日元模式除了依賴於日本強大的經濟實力,還離不開日本金融體制的支持,日本金融制度採取了市場主導的金融模式,貿易自由、匯率自由、資本賬戶自由等一系列的金融措施使得日元成為國際上通用的貨幣之一。盡管貨幣國際化的三種模式各有不同,但是下列幾個條件是貨幣國際化所必備的。
72
1.經濟實力是貨幣國際化的基礎條件從上述三種貨幣國際化的模式來看,經濟基礎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以美元的國際化來看,盡管布雷頓森林體系在客觀上對美元成為世界貨幣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要認識到布雷頓森林體系僅僅是外因,內因還在於當時經過二戰的摧殘歐洲各國經濟已經崩潰,而美國的經濟實力一躍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實力才是促成美元國際化的內因,這一點在上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後表現的尤其明顯。
美元的地位並沒有因為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而有所削弱,相反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美元依然是世界范圍內的「硬通貨」。日元模式也是以經濟基礎作為其後盾,研究日元國際化的進程就可以發現,日元國際地位的加速提升階段就是日本經濟快速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日本經濟從戰後的百廢待興到經濟規模世界第二,經濟實力的增強給日元在國際范圍內的流通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同樣道理,歐元作為貨幣發展史中一個新興的產物,之所以能夠在短短的時間內擁有強大的世界影響力,與歐盟這個世界經濟規模第一的經濟體的地位密不可分。由此可見,強大的經濟實力是貨幣國際化的物質基礎。
2.規范自由的金融市場是貨幣國際化的必要條件貨幣國際化必須要依賴於規范自由的金融市場,這是因為規范自由的金融市場可以確保一國資本市場的流動性與安全性。流動性與安全性是一國資本市場健康的基本表現,流動性代表著活力,而安全性是為流動性保駕護航的。一國的資本市場中最重要的是官方債券市場,縱觀貨幣國際化的歷史就會發現,官方債券市場一直以來扮演的都是政府進行融資與投資場所的角色,官方債券市場規模與健康程度如何將直接決定此國貨幣能否在國際范圍內充當儲備貨幣的潛力。回顧美元國際化的過程可以發現,美元地位的提升與紐約金融市場的崛起基本上是同步的,隨著紐約金融市場全面超越倫敦金融市場,美元的全球地位也因此得以實現。同樣原因,日元國際化進程中的一個關鍵節點就是東京離岸市場以及歐洲日元市場的形成,這兩個資本市場為日元的國際化提供了支撐性條件。在歐元國際化的過程中,完善的歐洲金融市場同樣功不可沒。
[3]
3.幣值的相對穩定是貨幣國際化的有力支撐從貨幣的本質來看各個國家所發行的貨幣沒有任何的區別,但是為什麼有些國家的貨幣在長期的發展中成為了世界貨幣,而另外一些國家的貨幣卻不能,一個不可忽略的原因就是這些國家的貨幣在一個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幣值波動不大,例如美元自誕生以來,之所以各個國家都願意將其作為儲備貨幣,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元堅挺、幣值波動小。從這個角度來看,幣值的穩定與否將直接決定貨幣國際化的進程。這個結論還可以從一個反面的案例來加以說明,日元地位最鼎盛的時期是上世紀90年代以前,這一時期日元處於一個升值的通道,但是當時間到了1990年,日本陷入了經濟危機之中,日元升值的空間已經出盡,各個國家央行以及投資者逐漸看淡日元前景,而選擇了減持日元的決定,這給日元國際化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三、人民幣國際化面臨的有利因素以及阻礙因素1.人民幣國際化的有利因素近些年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在逐漸加快,人民幣在國際范圍內的地位也得到了逐步提升。究其原因在於人民幣國際化面臨諸如經濟規模的增大及其在世界范圍內影響力的提高、國內政局穩定以及在世界范圍內政治影響力的擴大、人民幣幣值的相對穩定等有利因素,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我國經濟實力增強。經濟實力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條件,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經濟實力一步一個台階,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截止2010年我國經濟規模超越日本躍居世界第二,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經濟年均增長率在8%以上,經濟規模是改革開放之初的100多倍。我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了20%,經濟實力的增強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實踐證明信用貨幣的流通是以實物商品流通為載體的,如果貨幣的流通沒有物質產品作後盾,那麼這種貨幣73人民幣國際化發展趨勢分析勢地位是不可能長久維持的,而我國強大的製造能力以及每年巨額的進出口額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了基礎條件,而貿易進出口的昌興又反過來帶動了人民幣的國際化。
第二,我國政治影響力的增強。我國一直以來都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近年來我國的政治影響力更是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而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中國目前已經是世界范圍內最具影響力的大國之一,同時中國對涉及自身利益的訴求的呼聲也越來越響亮,各種各樣的國際事務中幾乎都能看到中國的身影。例如中國在世界銀行這一國際金融機構中的地位逐漸攀升,截止到2010年6月,我國在世界銀行的投票權從%上升到了%,從而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第三大股東國。在亞洲這一區域范圍內中國的主導作用亦在日益凸顯,從組織朝核問題六方會談到建立中國—東盟自貿區,從組織建立「上合組織」這一在亞洲具有強大影響力的機構到加大與周邊國家的政治互信合作,中國的政治影響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強,而政治影響力的提高給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4]
第三,人民幣幣值相對穩定。如果匯率波動較大,那麼就會增加持有人民幣的風險,從而影響到其在世界范圍內貨幣職能的行使。當然匯率的穩定並不是說匯率固定不動,恰恰相反匯率穩定是要求匯率波動應有完善的市場供求機制,從而確保匯率不會產生大的波動。人民幣幣值的穩定大大提高了其它國家對人民幣的接受程度,例如在1998年的金融危機,面對來自周邊國家貨幣急劇貶值的巨大壓力,人民幣在殘酷的國際金融風暴中實現了不貶值的承諾,從而極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國際地位。
2.人民幣國際化的制約因素
雖然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取得了諸多進展,但是面對各種有利於人民幣國際化的因素時不能盲目樂觀,各種限制人民幣國際化的因素依然存在。
第一,我國金融體系不健全制約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實現需要金融體系強有力的支持。只有國內的金融體系具有健全的運行機制,才不至於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一旦受到國際金融市場的沖擊就中斷。目前國內金融體系不健全,嚴重製約了人民幣流向境外的速度和規模,同時金融創新(創新論文)產品的匱乏也導致我國的金融體系難以抵消國際金融波動所帶來的巨大風險。境外流通的巨額人民幣資金客觀上需要我國金融體系的完善,然而我國銀行業的跨國經營還處於一個起步階段,無論是在境外布點上,還是在服務水平上,都存在一系列問題嚴重製約了人民幣國際化向縱深發展。
第二,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滯後制約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離岸市場是指在中國境外開展人民幣相關業務,離岸市場建設的滯後使得境外人民幣金融需求無法得到有效地滿足。鑒於短期內我國資本賬戶還不可能完全開放,因此離岸市場的建設和發展對於人民幣走出去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雖然香港目前是我國人民幣境外交易的一個最重要的集散地,大量的境外投資者聚集在香港進行人民幣交易,大量人民幣因此流向香港,但是從香港流入內地機制還不太完善,從而給人民幣國際化帶來了不利影響。
第三,我國匯率機制制約人民幣國際化。合理的匯率制度對於人民幣國際化是必不可少的,匯率對調整人民幣的流動具有杠桿作用。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匯率改革歷經幾次大的改動,目前基本建立了一個由市場決定的匯率機制,但是應該認識到我國的匯率制度依然受到一定程度的行政干預。我國目前的匯率機制是由企業結售匯制度、銀行外匯結算頭寸限額和中央銀行干預匯率三者相互制約的產物,這種制度下資本的自由流動受到了較大的限制,外匯供給呈現出一種剛性的增長趨勢從而制約了人民幣國際化。
第四,資本市場開放程度低制約人民幣國際化。調查發現人民幣近年來之所以能夠得到境外投資者的青睞,在於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在不斷加強,然而僅僅依賴貨幣升值帶來的收益還不能夠完全吸引投資者,畢竟人民幣升值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同時升值的幅度也是有限的。要想實現境外投資者對人民幣的長期持有還必須要建立多渠道的人民幣投資渠道,從而保持人民幣的投資吸引力。目前我國的資本市場還基本是一個處於封閉狀態,人民幣投資渠道的不暢直接制約了境外居民持有人民幣的積極性,只有人民幣的安全性、流動性與營利性達到一個和諧的統一,才能進一步促進其在境外的流通量。
74
2011年第10期四、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對策盡管人民幣國際化能夠帶來諸多好處,但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面臨諸多阻礙因素,需要採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來確保人民幣國際化的順利推進。
1.進一步完善金融體系建設
一般來講,一國的金融體系一般有金融組織體系、金融監管體系以及貨幣體系等幾個重要組成部分。規范的金融體系為人民幣的國際化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證。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加深,各種與人民幣有關的跨境業務名目繁多,如果沒有相應的制度規范,很容易造成相關業務的混亂。同時面對來自國外金融業的激烈競爭,我國要通過完善金融體系的建設來增強國內金融體系的健康程度。政府應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結合我國金融體系的具體現狀出台並完善相關措施,從而為人民幣的國際化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5]
2.採用市場化的人民幣匯率制度採用市場化的人民幣匯率制度的目的是保持人民幣幣值的相對穩定,如果匯率波動幅度太大,就會造成投機資金跨境大進大出,導致境外居民持有人民幣的信心受到動搖。採用市場化的匯率制度從長期來看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匯率的劇烈波動,同時也能更真實的反映出人民幣的真實價值,從而增強境外居民以及金融機構持有人民幣的信心,並進一步的提升人民幣的地位。從短期來看,要想真正實現人民幣匯率機制的完全市場化,必須逐步放寬對人民幣匯率波動的管制,可以適當加大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幅度,從而增強其波動彈性。
3.實現資本賬戶自由化
盡管1996年我國按照世界貨幣基金的要求開放了資本賬戶下的某些要求,但是目前我國資本賬戶還受到較多的管制,調查顯示目前我國資本賬戶下的接近一半交易項目都受到管制。在人民幣國際化的不斷推進中,人民幣境外的流通量和存量越來越大,這也在客觀上對資本賬戶的自由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長遠來看實現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人民幣的可自由流動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必經程序。
4.增強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目前我國出口產品的附加值較低,處於價值鏈的低端,從而導致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較低,在國際市場上無法獲得定價權以及貨幣選擇權,這種缺陷在金融危機爆發以後顯得尤其突出,在美元持續貶值的宏觀背景下,我國企業出口成本劇增,本已微薄的利潤在匯率的沖擊下更加少得可憐。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出口總額的90%以上都是用美元來結算,中國企業在承擔自身經營風險的同時,還面臨來自匯率的風險。而要想增強國外訂單對採用人民幣結算方式的接受程度,必須通過增強企業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來爭取貨幣選擇權,具體可以採取以下幾個措施:一是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轉變,加大固定投資、加工貿易和人才培養力度;二是擁有穩定銷路、穩定品種的長期合作客戶,讓對方客戶從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中嘗到便利的甜頭;三是增加政府服務能力,加大中國企業在貿易夥伴間定價能力,從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Ⅷ 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趨勢
美元地位因其持續的貶值遭遇嚴重挑戰,其地位正逐漸弱化。分析人士指出,雖然美元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和結算貨幣,但是國際貨幣體系多極化發展已成趨勢,未來將有更多的貨幣成為美元的替代選擇。
「脫鉤」美元
金融危機爆發後,各國紛紛從各自的利益出發,提出改革以美元為主導的全球貨幣體系的建議。日前,有些國家已付諸實踐。
值得關注的是,美元在全球儲備貨幣中的地位明顯下降,與此相對應的是歐元等貨幣比重上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9月30日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今年二季度,美元在全球貨幣儲備中的比重已經降至十年以來最低水平的62.8%,而歐元所佔比重則創下歷史新高的27%。這表明在美元匯率不斷走低的狀況下,各國央行已經開始了貨幣儲備多元化的進程。
9月20日,伊朗政府宣布,該國將使用歐元取代美元成為外匯儲備貨幣。伊朗中央銀行已經調整了外匯儲備資產結構,大幅減少了美元資產。俄羅斯、印度、巴西等國也紛紛表示,減少美元在外匯儲備中的份額。
另外,美元作為結算貨幣的地位也遭到「脫鉤」的挑戰。拉丁美洲左翼聯盟「玻利瓦爾美洲國家聯盟」的九個成員國10月16日在玻利維亞開會,同意創立地區貨幣「蘇克雷」,作區內貿易之用,從而逐漸減少使用美元。
為推動我國和周邊國家地區經貿關系發展,規避匯率風險,保持對外貿易穩定增長,中國率先開展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而近日在中俄經濟貿易對話中,雙方還討論擴大貿易結算中本國貨幣的使用份額。
「弱」美元的背後推手
盡管美國財長多次強調「強勢美元」符合美國利益,但美元下行已令美元地位遭遇挑戰。
分析人士指出,美元「避險需求」減弱、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及美國「雙赤字」問題,都制約美元走強。更需注意的是,金融危機期間,美國政府為穩定經濟注入的大量資金增加了政府財政赤字,其造成的寬松政策缺乏有效退出機制,目前正成為美元貶值的背後推手。
套利交易也嚴重打擊美元,加大其貶值壓力。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金融室副主任張明指出,從全球資金流動角度來看,危機之後,部分短期國際資本將撤離美國國債市場,重新流入風險資產市場。美元套利交易的勃興,自然加大美元貶值的壓力。
不過從維護美元世界儲備地位和維持美元購買力的角度考慮,美元持續大幅下挫的可能性也不大。國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認為,大幅貶值對美元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無異於毀滅性打擊,但是趨勢性、有節奏、小幅的貶值既能達到削減真實債務的目的,又保持了美元自我調整的主動性,實現了美國「經濟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多極貨幣與美元的博弈
對於未來國際貨幣體系,法國總統薩科齊、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和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都紛紛表示,多極化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遲早要在貨幣層面上得以體現,多極化的世界不能建立在單一國際貨幣的基礎上,未來將有更多貨幣成為美元的替代選擇。
不過分析人士也指出,國際儲備貨幣格局的嬗變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某種貨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穩定的幣值、較低的交易費用和較高的透明度。眼下除了美元,沒有更為切實的主導性貨幣選擇。
中國國際經濟關系協會常務理事譚雅玲認為,美元短期價格波折是一種策略和技術運用,並不代表美元投資長期價值的消失。美國式金融危機將強化美元主導貨幣地位,美元一直獨霸趨勢將難以改變,並將繼續持續。美元危機論將滯後發生,並非短期或中期來臨。未來10-20年的美元市場機制、份額比例以及作用影響難以根本消除和替代。
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金融室副主任張明認為,盡管歐元被廣泛看好,歐元區經濟的結構性問題、統一財政貨幣體系難以實現等仍然讓歐元能否真正成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未來蒙上雲霧。在日本經濟真正走出持續近20年的低迷之前,日元的前景依然黯淡。對於新興市場國家而言,本國貨幣首先成長為區域性貨幣則是更為現實的選擇。
Ⅸ 什麼是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的現狀如何未來應該怎麼發展
本文核心數據:「雙循環」對人民幣國際化的促進路徑、雙邊貨幣互換/合作協定匯總
1、政策引導人民幣國際化適應真實需求
——「十四五」引導人民幣國際化推進偏向穩健
政策指引是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的重要驅動因素,「十四五」規劃明確營造以人民幣自由使用為基礎的新型互利合作關系。提出,要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堅持市場驅動和企業自主選擇,相較於「十三五」的「穩步推進」,「穩慎」強調了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要與國家綜合實力、金融開放程度、真實使用需求等相適應。真實使用需求的拓展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主要推動力,需要中國從自身加強人民幣的吸引力,並促進國際間的互利合作,從而促使更多的市場主體選擇人民幣進行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