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子為什麼可以當做貨幣
Ⅰ 白銀在明代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其主要原因是什麼
白銀在明代的時候成為主要流通貨幣,主要是因為明代的時候商品交易規模擴大,銅錢貨幣運輸不便,必須使用更加貴重的金屬貨幣進行補充和替代,而白銀在明代的時候擁有大量的儲備,而且滿足貴重這個條件。
一、貨幣更迭的原因
最初,我國古代採用的貨幣是海貝,在夏朝的時候,海貝就開始起貨幣的作用。商和西周的時候,海貝是主要流通貨幣,到了東周的時候,貨幣就發展成了有銘文的銅貝蟻鼻錢。戰國時期則出現了小銅片狀的布幣,到了春秋的時候,這種貨幣就退出了歷史舞台。到了秦代的時候,則以方孔半兩錢作為法定貨幣,延續至清朝末期。在這期間還有其他貨幣的出現,但是主要使用的還是秦代時規定的貨幣。貨幣的更替其實就意味著朝代經濟狀況的變化。
Ⅱ 明朝白銀成為主要貨幣的原因
主要原因就是經過兩三千年的開采,境內露天銅礦的出銅率越來越低,封建社會開采技術沒有革新的情況下,國家只好以金銀取代銅作為法定貨幣發行
Ⅲ 為什麼古代東西方都用銀做貨幣
根據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記載,呂底亞人「是我們所知當中第一個鑄造
、使用金幣和銀幣的民族,他們可以說是最早的零售商」。呂底亞是公元前700
年位於小亞西亞西部一個富庶的古王國,距離希臘愛琴海大約二百英里遠。呂
底亞處於各文明地區的東西交通要道上,繁榮的貿易和商業活動對簡易兌換流
通的金幣產生了自然要求,而且呂底亞位於盛產沖積砂金的佩克托勒斯河岸,
黃金供應基本面良好。
呂底亞的末代皇帝克羅伊斯制定的新幣史塔特對後世影響久遠。史塔特由二
十四克拉純金構成,還可以細分成三分之一、六分之一和十二分之一等更小的
單位,因此促成了金衡盎司的發展。而且,克羅伊斯採用了金銀復本位制度,
銀幣用於交易數額較小的場合,成為以後的貨幣歷史主流。另外,呂底亞人發
明了我們今天掛在口上的「試金石」,它是種黑石頭,金匠把金器在黑石上劃
出條痕,然後把條痕與一組二十四支由含有不同金、銀、銅等組合的試金針劃
痕加以比較。若是符合第二十四支試金針所劃出的條痕,就表示這個金器是純
金的。
黃金作為貨幣的轉變在社會學上有重要的意義,它促成了黃金的大眾化。因
為,它的使用和擁有不再是君王的特權。
到了羅馬帝國,雖然國力強大、疆土廣袤,每年黃金產量至少五噸以上,但奢
侈愛炫耀的羅馬人仍面臨黃金嚴重短缺,他們不得不面臨今後許多國家都會遭
遇的三種解決方案:
第一,忍受貨幣供應不足,承受蕭條通縮的痛苦;第二,從其他地區輸入黃
金,不管是掠奪還是交易;第三,用同量的金屬鑄成更多的錢幣,也就是貨幣
貶值。
羅馬帝國的暴君尼祿是第一個採取貨幣貶值的皇帝。盡管尼祿可以把自己的
母親和妻子殺害,但在做貶值這件事上還是小心翼翼。只是到了公元260年加
列努斯皇帝登基,物價每年上漲9%以上,而在之前的350年間,羅馬帝國的物
價平均上漲才0.4%。這樣,貨幣當然大大貶值,當時小面額的羅馬銀、銅貨
基本沒什麼價值,金幣則是在勉強維持。
直至公元306年著名的君士坦丁大帝即位後,開始發行拜占庭金幣,重達
4.55克,純度98%,以一盎司300 美元計算,相當於今天的42.66美元,但購
買力要比現在大得多。拜占庭金幣以不變的重量和純度持續發行了七百年,是
歷史上發行期最長的金幣。
雖然君士坦丁大帝利用將基督教奉為國教的名義,將帝國各地的無數神殿中
幾百年的金銀財寶充公,其中的大部分用來打造他的皇冠。不過,比起「裝飾
」來說,作為黃金的另一項功能的錢幣,已在羅馬帝國時期顯得清晰和更為重
要。
拜占庭金幣,在當時就被人形容為「從地球的一端到另一端,無論哪裡都可
以流通。它受到所有的人、所有國王的崇敬,因為沒有一個王國的貨幣可以比
得上它」。在今天看來,它可謂「中世紀美元」。貨幣史家羅培茲甚至認為:
「拜占庭金幣的穩定性與價值更勝美元。它不只是一塊黃金而已。它也是一個
象徵、一個信仰,是神聖的皇帝派去民間的信差,是上帝的選民派去其他國家
的大使」。
1453年奧斯曼人攻陷君土坦丁堡。拜占庭金幣隨之消失,它留下一個疑問:
「為了維持一個穩定而又值錢的貨幣不惜犧牲一切,這樣值得嗎?」或者說,
金融的穩定固然得到許多人稱許,但它從來都不是一條必然會通向經濟繁榮之
路。那麼最適宜的道路在哪兒?這個疑問困擾了後來的西班牙人、英國人和美
國人,至今眾說紛紜。
Ⅳ 中國在古代,為什麼要用金銀做貨幣
1、古代採用過很多貨幣,並不限於金銀。最早的貨幣就是天然海貝。
人類使用貨幣的歷史產生於物物交換的時代。但是有時候受到用於交換的物資種類的限制,不得不尋找一種能夠為交換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物品。這種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貨幣。牲畜、鹽、稀有的貝殼、珍稀鳥類羽毛、寶石、沙金、石頭等不容易大量獲取的物品都曾經作為貨幣使用過。
2、使用金屬貨幣的好處是它的製造需要人工,無法從自然界大量獲取,同時還易儲存。數量稀少的金、銀和冶煉困難的銅逐漸成為主要的貨幣金屬。
經過長年的自然淘汰,在絕大多數社會里,作為貨幣使用的物品逐漸被金屬所取代。某些國家和地區使用過鐵質貨幣。馬克思說過,貨幣天生不是金銀,但金銀天生是貨幣。
(4)銀子為什麼可以當做貨幣擴展閱讀:
在北宋年間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其後陸續出現有別的紙幣:會子和關子,且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此外,對子錢、記監錢、記爐錢、記年錢亦應運而生。宋徽宗趙佶瘦金體御書錢堪稱一絕。
遼國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國家,起初使用中原地區的貨幣,後來自鑄幣,以漢文作為為錢文,所鑄的錢幣多為不精。
西夏曾鑄行過兩種文字貨幣,一種是西夏文,叫「屋馱錢」;一種是漢文錢,形制大小與宋錢相似。西夏的錢幣鑄制精整,文字秀麗。
金國由女真族所建,曾統治過中國北方廣大地區,其所鑄錢幣種類繁多,除用銅錢外,亦用紙幣,均以漢文為幣文。金國的錢幣受南宋的影響較大。
在元代,紙幣已成為基本流通貨幣,銅錢已不佔有主要的地位,與此同時白銀的流通量佔有很大的比例。元朝的統治者信奉佛教,因此鑄行一些小型的供養錢、廟宇錢供寺觀供佛之用。
明代大力推行紙幣——鈔,明初只用鈔不用錢,後來改為錢鈔兼用,但明代只發行了一種紙幣——大明寶鈔。
Ⅳ 為什麼在明清時期,白銀成為主要的貨幣
1.在中國的明清時期,自16世紀40年代至19世紀20年代的280年間,在海上對外貿易中,有大量白銀流入中國。中國對外貿易出超,大航海時代開發美洲銀礦。銀子→美洲→殖民者(歐洲)→中國(貿易出超)。
2.明清皇糧國稅交的是銀子不是糧食,促使銀子貨幣化。
3.中國銅礦,金礦缺乏。金子太貴,銅錢太賤。銀子剛剛好。
4.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貨幣需求量大,資本主義萌芽。
……
Ⅵ 在古代,為何黃金白銀能夠成為全世界通用的貨幣
貨幣的出現起源於神農之世,最開始的時候人們將貝殼看作是可交換商品的憑證。後來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慢慢地貨幣種類也多了起來,在秦始皇時期,貨幣實現了統一,以黃金和白銀為首的流通貨幣開始在歷史長河中發揮作用。古代時由於貨幣一長時間不能夠統一,但是黃金和白銀卻被所有國家認為是貴重金屬,其稀有性和物質的穩定性兩個特點決定了它們能夠成為通用貨幣。
直到今天,黃金和白銀依舊作為國際市場上各國之間通用的貨幣。這與這兩樣貨幣的價值有關,由於他們倆的稀缺性讓人們更加覺得珍貴,以黃金或是白銀來衡量商品是否等值,作為商品交易過程中極為重要的判斷標准。黃金和白銀作為流通貨幣的發展也將不斷持續跟進,歷史終究是不會停下發展的腳步。
Ⅶ 清代初期為什麼白銀能成為當時最主要的流通貨幣
清代初期,在朝廷的財政收支和國內外工商貿易的交往中,除小額零星支付用銅錢外,絕大多數經濟行為都是以白銀作為支付手段。民眾以擁有白銀作為財富,金融機構以白銀為庫存,銀行間結算也以白銀為標准。白銀成為我國當時最主要的流通貨幣。
Ⅷ 古代為什麼用金銀作為貨幣
經過長年的自然淘汰,在絕大多數社會里,作為貨幣使用的物品逐漸被金屬所取代。使用金屬貨幣的好處是它的製造需要人工,無法從自然界大量獲取,同時還易儲存。數量稀少的金、銀和冶煉困難的銅逐漸成為主要的貨幣金屬。某些國家和地區使用過鐵質貨幣。 早期的金屬貨幣是塊狀的,使用時需要先用試金石測試其成色,同時還要秤量重量。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逐漸建立了更加復雜而先進的貨幣制度。古代希臘、羅馬和波斯的人們鑄造重量、成色統一的硬幣。這樣,在使用貨幣的時候,既不需要秤量重量,也不需要測試成色,無疑方便得多。這些硬幣上面帶有國王或皇帝的頭像、復雜的紋章和印璽圖案,以免偽造。 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是商朝的銅貝。商代在我國歷史上也稱青銅器時代,當時相當發達的青銅冶煉業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交易活動的增加。於是,在當時最廣泛流通的貝幣由於來源的不穩定而使交易發生不便,人們便尋找更適宜的貨幣材料,自然而然集中到青銅上,青銅幣應運而生。但這種用青銅製作的金屬貨幣在製作上很粗糙,設計簡單,形狀不固定,沒有使用單位,在市場上也未達到廣泛使用的程度。由於其外形很像作為貨幣的貝幣,因此人們大都將其稱為銅貝。 黃金貨幣據考古材料分析,銅貝產生以後,是與貝幣同時流通的,銅貝發展到春秋中期,又出現了新的貨幣形式,即包金銅貝,它是在普通銅幣的外表包一層薄金,既華貴又耐磨。銅貝不僅是我國最早的金屬貨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貨幣。 金銀西方國家的主幣為金幣和銀幣,輔幣以銅、銅合金製造。隨著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易量逐漸增大,到15世紀時,經濟發達的佛蘭德斯和義大利北部各邦國出現了通貨緊縮的恐慌。從16世紀開始,大量來自美洲的黃金和白銀通過西班牙流入歐洲,挽救了歐洲的貨幣制度,並為其後歐洲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起步的條件。 紙幣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金屬貨幣同樣顯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額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屬硬幣,其重量和體積都令人感到煩惱。金屬貨幣使用中還會出現磨損的問題,據不完全的統計,自從人類使用黃金作為貨幣以來,已經有超過兩萬噸的黃金在鑄幣廠里、或者在人們的手中、錢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損掉。於是作為金屬貨幣的象徵符號的紙幣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在宋朝年間於中國四川地區出現的交子。 編輯本段貨幣本位金本位最初的紙幣是以黃金為基礎的,與黃金可以自由兌換,兩者可以同時流通,紙幣的發行量也比較少。到19世紀末,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了速度空前的膨脹與發展,於是紙幣逐漸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但是它們仍然有黃金作為發行的保障。這種貨幣制度稱為「金本位」。 銀本位用白銀做本位貨幣的貨幣制度,通貨的基本單位由定量的銀規定的貨幣本位制。 在貨幣史上,銀比金更早地充當本位貨幣。但在充當貨幣商品方面,黃金遠勝於白銀。西方國家隨著經濟的發展,銀本位制先是過渡到金銀復本位制,19世紀20年代後又為金本位制所取代。到了19世紀末,隨著白銀采鑄業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白銀價值不斷降低,金銀之間的比價大幅度波動,影響了經濟的發展.除了中國以外,各國先後放棄了銀本位制。只有墨西哥、日本、印度等還保留銀本位制。 復本位同時規定黃金和白銀為貨幣單位基礎的本位叫做復本位。實行復本位實際上是同時實行金本位和銀本位。復本位的優點是:由於貨幣單位以兩種貴金屬為基礎,復本位貨幣價值比金本位或銀本位的貨幣更加穩定。如果金價上漲,復本位的變化小於金本位;如果銀價上漲,復本位的變化小於銀本位。而復本位的主要問題是:它有時成為金本位,有時成為銀本位,難以起到雙重本位的作用。 復本位制(Bimetallic Standard)亦稱金銀復本位制,是指以金、銀兩種特定鑄幣同時充作本位幣,並規定其幣值對比的一種貨幣制度。其對稱是單本位制,即銀本位制或金本位制。英、美、法等國在確立金本位以前均曾在 18~19世紀長期採用復本位制。 不兌現本位不把貴金屬作為貨幣單位的基礎,並且規定紙幣不兌換貴金屬的本位叫做不兌現本位,又稱為信用本位。按照這種本位制,人們可以用一種紙幣兌換另一種紙幣,但不能兌換貴金屬。當代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金本位或銀本位制條件下,一國的貨幣供給量取決於它的貴金屬存量,而貴金屬存量又取決於貴金屬的勘探和開采情況,所以貨幣供給量不能適應經濟變化和發展的需要。但是在不兌換本位制條件下,政府可以決定貨幣供給量。因此,不兌現本位制更有利於政府對經濟的調節。 面值為100元的人民幣圖片紙幣本位紙幣本位制,亦稱「自由本位制」。以國家發行的紙幣作為本位貨幣的一種貨幣制度。其特點是國家不規定紙幣的含金量,也不允許紙幣與金(銀)兌換,紙幣作為主幣流通,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同時,國家也發行少量金屬鑄幣作為輔幣流通,但輔幣價值與用以鑄造它的金屬商品價值無關。由於發行紙幣是國家的特權,在中央銀行國有化之後,國家便委託中央銀行發行紙幣。中央銀行發行紙幣的方式是通過信貸程序進行的,所以紙幣實際上是一種信用貨幣。由於該種貨幣制度不與黃金掛鉤,紙幣發行量一般由國家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來決定,國家要對其實行嚴格的管理,所以也叫「有管理的通貨制度」。當今世界各國的貨幣制度,幾乎都是紙幣本位制。
Ⅸ 為什麼古代買賣交易用的是銀子,那麼多銀子都去哪了
首先要說一下,中國古代很長時間內主要貨幣是銅錢,直到明清白銀才成為貨幣。而且古代那點白銀和現在的白銀產量比起來微不足道,並不算多。因為古典小說、武俠小說、古裝電視劇里古人經常用銀子,所以很多人覺得中國古代一直用白銀當貨幣。不過實際上在明朝以前,中國的主要流通貨幣是銅錢,而白銀僅僅是作為值錢的貴金屬,在大宗交易中才出現。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古代流傳至今的白銀到現在的不少,只不過大多成為私人收藏,而現代白銀流通量又太大,所以毫不起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