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被動超發貨幣
① 全球貨幣超發是什麼意思
全球貨幣超發簡單理解就是錢印的比實際需求的多。通常貨幣超發,指發行的貨幣面值總額大於經濟價值總量的現象,一般應當等於或小於經濟價值總量的70%,是指貨幣發行增長速度超過貨幣需求的增長速度。
貨幣超發按照貨幣學基本原理還可以這樣理解,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每增長出1元價值,作為貨幣發行機構的中央銀行也應該供給貨幣1元,超出1元的貨幣供應則視為超發。
貨幣超發後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物價快速上漲,錢貶值越來越快。全球貨幣超發後需要每個國家進行重視,因為在貨幣超發後極易引發通貨膨脹危機,這對經濟的發展是不利的,需要各個國家出台政策進行應對。
貨幣超發後還會導致貧富分化加劇,通常超發的貨幣最先流入了優秀的企業和政府國企手中,只有這樣才能進行更大規模的投資和生產經營等,導致部分人更加的富有,但是大多數平民老百姓並沒有得到太多的實惠。
② 超發貨幣有什麼危害
貨幣超發是透支國家信譽,最後肯定天翻地覆。
貨幣超發就是政府打劫國民財富,緊憑一張張廢紙就可以向 社會 換取各種物資所需, 社會 物資減少貨幣增加帶來通貨膨脹貨幣貶值貨幣購買力下降,民眾生活水平下降,民國末期一堆貨幣買不了一餐就是這么產生的。
2002年底,中國M2是18萬億元,十年後是92萬億元,至今已達200萬億元以上,多了10倍左右。房地產的核心是對沖印鈔,起到了保值作用。只要印鈔機不停,房地產就是保值工具。原來的想法,通過印鈔劫富濟貧。富人錢多,讓富人的錢貶值,通過基建給農民工發工資,以工代賑。但是富人也聰明,把錢換成房子了。窮人沒啥錢,你漲價,我就漲工資,反正總要過下去。人們瘋狂買房,是對人民幣沒有穩定預期,存房不存錢。正常國人的財富其實就是自己的房子。所有人,所有經濟活動的起點和終點,就是房價。降低房價,操作是很簡單,但是後果誰也不願意承擔,現在沒有真他支柱產業,房價一垮,經濟三到五年起不來。因為國內沒有其他保值渠道,印,得罪了持幣待購的少數人,不印,樓市會在一年內崩盤,得罪了大批失業的人,你說怎麼辦?為了不讓發財變得簡單,限購房產稅二者必有其一。今後,是房價決定貨幣,不是貨幣決定房價,為了維系房價,貨幣必須緊緊跟上。所有印出來的貨幣,只要出了銀行的門,半年後肯定是在樓市趴著…
③ 貨幣超發有什麼後果
試答下:看了上面的回答,均是學院式,然並✘。現來個無招式回答,希望對你理解並利用經濟現象有所幫助。
貨幣超發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經濟循環,不同經濟周期節點,不同超發力度強度會有不同作用後果,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各種作用後果的顯象去發現,並進一步利用或釆取相應的策略。
貨幣您可以把它理解為水,超發力度和強度你可理解為降水的強度。這樣你就可以理解我說的具體事情具體分析了,假如水系足夠發達,蓄水池夠多夠大,效果或後果就會不同。現實中美元是世界貨幣,加之美式文化之宣傳,它有足夠大的蓄水池(最大的資本市資產市場,以美元為錨的它國資本資產市場,深入人心意識的避險貨幣及現鈔存貯,結算工具),它有足夠大的水系(最大經濟體的經濟循環,深入其附屬國或貿易交往國的經濟循環等)。但美元並非可以無限濫發,定量上(理論上最大它不能超過這個
界的經濟總量加蓄水池的量),否則洪水濤天美元就此泯滅。
綜述:一國的貨幣量取決於經濟生活中它的水系循環范圍與蓄水池及其關聯的其他因素,假定各項因素不變(實際上在不停地發展變化)的條件下,適度超過社會經濟需求的貨幣政策會促進經濟的發展,不滿足需求的緊縮會抑制經濟增長。而嚴重超過濫發貨幣,則無可持續性,容易造成虛假繁榮進而導致經濟金融危機。(具體表現:初期,需求異常增長,企業盈利異常,經濟增速異常加快。中期,企業擴產,各項要素市場如設備、資源、原材料、人工上漲,企業成本增加,進一步推動產品銷售價格上漲,股市房市收藏品奢侈品價格上天。末期,需求乏力,股市房市大跌,資金緊張斷裂,泡沫破滅,企業破產,人員大量失業,經濟螺旋式沉倫,一地雞毛)
④ 什麼叫貨幣超發
貨幣超發是指貨幣發行增長速度超過貨幣需求的增長速度,即貨幣發行量超過了維持經濟正常運行所需要的貨幣量。比如說,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每增長出1元價值,作為貨幣發行機構的中央銀行也應該供給貨幣1元,超出1元的貨幣供應則視為超發
⑤ 央行為何超發貨幣
第一個重點是央行不斷以基礎貨幣在外匯市場上大手購匯,為穩定人民幣匯率而累積增加基礎貨幣的供應。第二個重點,是條條塊塊的政府及其公司具有極強的土地融資能力,經由商業銀行的放貸不斷創造貨幣。這是近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貨幣基礎,也是國民經濟運行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因素的貨幣根源。與此相對應,中國的貨幣調控也形成了兩個著力點。其一,央行發行多種短期央票,以回收過量放出去的基礎貨幣。其二,央行以數量型工具,即提升法定存款准備金率,作為抑制商業銀行貨幣創造的主要手段。近年貨幣調控在兩個圈圈上跳舞,揮來舞去主要就是央票和法定準備金率這兩把刀。讓我們點評一番吧。先看央票。顧名思義,央票是中央銀行發出的債券,通常短期,三、六、九月不等,也有更長的。無論哪種期限,都是央行以還本付息的承諾為條件,向金融機構借錢。一般認為,當市場流動性偏多、通脹壓力加大之際,央行發出央票,把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借」回來,鎖在央行內不解凍,是對沖流動性的對症之葯。至於為什麼選用央票,主要理由是央行庫存的國庫券不夠,2002年正是央行用盡了幾千億國庫券,才讓央票登場,並從此大行其道。這當然有道理。但不妨多問一句:為什麼待回收的流動性居然越來越多?這些年央行發出的多少萬億央票,不是天上來的黃河水,到底是從哪裡來的?查數據,2002年以來央行總資產中增加最快的是「外匯占款」,也就是企業和個人結算給商業銀行的外匯,又被央行用基礎貨幣買入、最後成為國家外匯儲備的那一大塊。撇開細節,央行不斷發央票要對沖的流動性,原來正是央行自己購匯發出去的基礎貨幣。問過的,央行何苦這么來來回回兩頭忙?也回答過,因為央行在本幣幣值穩定的目標之外,還要顧及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穩定。為了匯率穩定,央行有如愚公移山,大手購匯天天不止。哪天只要少買一點,人民幣對美元馬上升值。央行出手,人民幣匯率倒是穩定了——甚至再固定十年也不難——可過量的基礎貨幣放了出去,有導致流動性泛濫的危險。於是,再發央票回收流動性。問題是,央票並不能完全對沖被動超發的基礎貨幣。幾周前易綱(專欄)副行長到朗潤園做報告,提到為持有2.85萬億美元的國家外匯儲備 (2010年底),央行用了約20萬億人民幣購匯,其中80%已被對沖。這說明央行兼顧匯率穩定與貨幣穩定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也積累了在開放環境里調控貨幣的新經驗。不過他的報告可沒有以下意思,即能夠兼顧匯率穩定與貨幣穩定的貨幣調控方面的中國模式已經誕生。首先,央票並沒有做到百分之百回收超發的基礎貨幣。困難應該不是技術方面的,因為再多發20%的央票,總量上不就可以做平了嗎?我的理解,困難還是來自央行的多目標——當權衡要不要更多回收基礎貨幣時,其他目標包括保增長、保就業、保財政、甚至保商業銀行的生意等等,均可能構成央行決策的約束。一時低估流動性偏多帶給物價總水平的壓力,是很容易發生的。特別是對一個習慣於超高速增長的經濟體來說,收緊流動性很容易受到四面八方的質疑、批評和埋怨。惟有看得見的通脹壓力,才能夠抵抗幾乎全社會「松貨幣」的持久沖動。可惜,通脹信息通常要滯後很久,例如2008年上半年和今年年初我們遇見的情形。加起來看,央行用左手發出的央票,要把右手購匯花出去的每一塊基礎貨幣全部收回來,實際上面臨不少困難。最近的發現是,即便做到總量完全相等,央行干預外匯的基礎貨幣也還有可能發生某種「泄漏」。我這里想到的是時間對貨幣創造的影響。大家知道,央行每天動用基礎貨幣購匯,但是並沒有——一般也不可能——每天發行等量的央票回收商業銀行由此新增的流動性。這就是說,有部分基礎貨幣已經從央行之手,經由購匯環節先落到了商業銀行手裡,然後經過一段或長或短的時間,才被央行發出的央票非百分之百地收回。恰在這段時滯當中,貨幣運動的第二個圈圈加速轉動!不是嗎?商業銀行今天把一筆外匯賣給了央行,今天就得到央行付出的一筆基礎貨幣——央行則增加了相應的國家外匯儲備——並在今天就可以增加信貸投放。在央行日後發央票回收這部分貨幣之前,商業銀行「創造貨幣」的程序早就啟動,並創造出了實實在在的貨幣增量。在邏輯上,就算日後央票的總量與事前購匯基礎貨幣的總量完全相等,也擋不住商業銀行創造貨幣的能量。規律是:央行從增發基礎貨幣到發央票回收的時間間隔越長,「泄漏」到商業銀行的「過路貨幣」越多,新創造的貨幣量就越多。是的,時間就是金錢——這是理解近年我國基礎貨幣增加較快、但廣義貨幣增加更快的一條基本線索。商業銀行要增加貸款放發,就要求借款人增加抵押的資產。這就是說,可供抵押資產的增量是貨幣創造增量的第一個支點。講過了,在資產形成方面,中國特色異常耀眼,其中的最亮點就是條條塊塊政府連同掌控的公司,都可以動用征地權把原本屬於農民的集體土地直接變成國有資產,並以此滿足增加向銀行貸款的抵押條件。這是「供地融資」的關鍵環節,也是貨幣創造方面的中國特色的關鍵所在。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數量型調控工具」——直接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成為中國貨幣調控的一件主打武器。原本我對有關的說明並不接受,不過聽多了,不由得想想處理此事的央行官員總有他們來自操作實踐的道理。現在我想通的原理如下:在中國特色的資產形成、抵押和信貸發生過程中,由於政府主導的貨幣創造直接依託於行政權力、行政命令和行政審批——都是數量型手段,所以中國的貨幣調控手段也必須以數量型為主才比較對路。否則,在物價之火上了房的緊急情況下,用價格型工具調控本質上靠數量型手段加速創造出來的貨幣,不免有遠水不解近渴之慮。行政長官一聲令下形成的土地資產和由此增發的信貸流量,非央行官員一聲令下提高法定準備金率來收緊,才比較對路和管用。講到底,在幾年前本文作者戲稱 「價格不管用的市場經濟」里,向對價格不敏感的主體揮舞價格工具,不過是對牛彈琴而已。小結一下。貨幣運動和貨幣調控,逃不脫「多中有一、一中有多」。值得我們關注的,不僅是所有貨幣運動和調控中那些共性的問題,而且是獨具中國特色的那些環節。依重要性排列,我以為是:央行的多政策目標,用基礎貨幣干預匯市匯率,以總量有缺口、回收有時滯的央票對沖,政府主導的貨幣創造以及數量型工具為主的貨幣調控。對這些環節多做些功課,有助於我們理解中國的貨幣運動和貨幣政策。炒股要想能賺錢先來學學一招鮮標簽:央行央票貨幣政策基礎貨幣廣義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