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歐洲貨幣進展如何

歐洲貨幣進展如何

發布時間: 2023-03-05 17:30:41

1. 歐元的前景如何

經濟增長有望逐漸平穩改善

從經濟增長情況來看,目前最新的數據是去年第四季度的GDP增長率。 根據歐盟統計局公布的數字,歐元區去年第四季度GDP較上季下滑0.2%,較上年同期上升 0.6%;歐元區第一季度GDP預估較上季增長0.1%-0.4%,第二季預估較上季增長 0.4%-0.7%。數據顯示,歐元區經濟雖然在去年年底走到了經濟衰退的邊緣,但有望在美國經濟V型復甦的帶動下,於今年第一季度脫離這個「衰退邊緣」, 走上穩步反彈的道路。

就行業來看,歐元區年初以來的數據表明,服務業的反彈強度要大於製造業。在服務業中,增幅最快的是金融服務業和商業活動,貿易、運輸、通信和其他服務行業也呈現出不同幅度的增長。製造業雖然也已經有所改善,但改善的速度是緩慢的。

隨著世界經濟的恢復和需求的增長,歐盟和歐元區經濟增速放慢的趨勢已經結束,但這並不意味著強勁回升的開始。如果有這種過於樂觀的預期,那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與德法兩國的大選有關。出於政治的需要,美國經濟的好轉可以被用來解釋歐元區經濟的快速復甦。而實際的情況是,目前還沒有顯示歐元區經濟復甦的清晰信號,或者說這類信號尚不充足。

如果能夠保持這種穩步的慢速回升的態勢,歐元區在2002全年的經濟增長率可以達到2%。其實,無論歐盟還是歐洲央行,從其政策措施來看, 也沒有追求高增長率的打算,而是希望在進行結構改革、實現內外部基本均衡的情況下,達到 1.5 -2%這種中性經濟增長目標。對於以穩定為第一目標、 有一系列結構問題需要改革的歐盟和歐元區國家而言,這種不夠激進的增長反而可能是更加有益的。

通脹形勢尚不嚴峻

根據歐盟統計局數字,整個歐元區1月價格普遍上漲,通貨膨脹率為2.7%。價格上漲是因為有一些特殊的暫時性因素在起作用,如個別國家稅收增加以及原貨幣向歐元轉化的影響等。現在上述因素正在消失或被消化,使得歐元區2 月通貨膨脹率相應下降至2.4%,但仍然高於歐盟規定的2%上限。根據法國和德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占歐元區經濟比重一半的法德兩國2月通貨膨脹率分別從1月的2.4%、 2.3%降至2.3%、1.8%。歐洲央行首席經濟學家伊辛近日表示,歐元區12 國通貨膨脹率可能在4月到6月期間降至遠低於2%的水平。ECB也在3月月報中重申, 歐元區通脹將在未來數月中跌落央行自設的2%上限,原因在於:

第一,影響歐元區通脹的重要因素石油價格保持穩定或下降。第二,歐元區內的工資水平保持穩定。第三,歐元匯率不會出現大幅度的下跌。歐元匯率在近期出現了上揚的走勢,這對於減輕歐元區的通貨膨脹壓力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一旦歐元匯率再次出現較大幅度的下跌,將會給歐元區輸入通脹壓力。

以上三個因素的變動將促使我們不斷地調整對歐元區物價水平的判斷。但從目前來看,歐元區的通脹壓力還沒有構成威脅。3月的CPI數據將倍受關注,如果該數據繼續下降,將形成歐元區通脹率的確會回歸2%以下的預期。

歐洲央行近期利率決策方向預測

M3貨幣供應量是在CPI之外歐元區貨幣政策的另一個支柱。雖然M3 供應量的年增長率仍然明顯高於4.5%的參考值,但預計不會對物價穩定構成任何威脅。 因為 M3的增長主要是由9·11事件後出現的資產組合轉移造成的, 因為經濟和金融方面的不確定性增加導致較長期的資產進一步流向M3所包含的低風險、易變現的金融工具。然而,還是有必要密切關注M3的增長情況。如果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速度到3 月份還不放緩,就有必要對貨幣供應量增長給物價穩定帶來的風險進行重新評估,尤其是在伴隨著歐元區經濟強勁反彈的情況下。

綜上所述,無論從M3貨幣供應量還是CPI來看,3月份的數據都將十分關鍵,因此,預計在4月份這些數據出爐前,歐洲央行將維持利率不變, 在此之後馬上升息的可能性目前看來也不大。預計升息行動將會最早發生在今年第四季度,但如果勞資談判惡化、油價大幅上揚或歐元匯率大幅下跌,那麼歐洲央行將再次被置於兩難的境地:如何調整利率政策才能不阻礙歐元區經濟的回升。

自1999年初問世以來,歐洲單一貨幣歐元對美元匯率一直處於弱勢,其間最大跌幅曾高達25%左右,大大出乎市場的預料。2002年1月1日,歐元現鈔進入流通,歐元匯率曾短暫回升,以後又出現低迷,從而使國際上對歐元走強的預期又一次落空。人們不禁要問:歐元疲軟的症結何在?歐元的前景如何?

美國經濟強勢地位,對歐元匯率形成較大壓力

2001年,隨著新經濟泡沫的破滅,美國經濟開始下滑。尤其是「9·11」恐怖事件襲擊後,美國消費者信心與企業信心受到沉重打擊,本已開始下滑的經濟走入了衰退軌道,2001年第三季度GDP的增長率為-1.1%,大大低於原來預期的負增長-0.4%的水平。但自2001年第四季度起,在政府財政刺激下,美國經濟出現復甦跡象,2001年第四季度經濟增長率反彈至1.7%,全年GDP實際增長1.2%,遠遠高於市場預期,表明美國經濟具有較強的承受能力。市場普遍預計2002年美國經濟的復甦勢頭將逐步增強。

反觀歐元區經濟增長前景,卻不盡樂觀。2001年,歐元區經濟繼美國經濟進入衰退之後出現下滑。全年四個季度的GDP增長率分別為2.4%、1.6%、1.4%和0.6%(歐元區的有關宏觀經濟指標,包括GDP、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等均來自歐盟統計局。GDP季度增長率為換算為年率的、經過季節調整後的對上一季度的增長率。美國的有關數據也是如此),如果以未換算為年率的季環比表示,則第四季度為-0.2%,這是自1996年以來的第一次。其中,歐元區最大的經濟體德國於第三季度就出現負增長。同時,失業率持續保持高位,2001年以來,歐元區整體失業率一直徘徊在8%以上,年底達8.4%。消費物價指數除12月外也始終高於《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規定的2%的趨同標准,2002年1月和2月分別高達2.7%和2.4%。2001年歐元區實際GDP增長1.5%,低於2000年2.5%的水平。歐盟統計局預測,2002年第一、二季度GDP增長率分別為0.2%—0.5%和0.4%—0.7%;悲觀人士甚至認為2002年歐元區的經濟增長將進一步下滑。上述狀況表明,歐元區經濟的近期態勢遠不如美國樂觀,這就抑制了歐元的走強。歐元對美元的弱勢還有其深刻的政治和經濟原因。

從政治上看,當前世界上美國單極發展的趨勢尚難以動搖,美國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自前蘇聯解體後相對提升,是目前唯一的超級大國,市場對美國經濟的信心較強。從經濟層面上看,盡管目前歐元區與美國經濟同處衰退的低谷,但無論是從佔世界經濟的份額、金融體系的規模還是政策效益上看,美國經濟目前仍占上風。首先,歐元區人口總數盡管與美國相當,但由於經濟規模仍小於美國,加上區內各國經濟實力的差異和經濟政策的不同,其競爭力仍不如美國。其次,歐元僅僅問世三年,盡管有堅挺的德國馬克作後盾,但其可信度和實力尚處於積累過程之中,美元多年來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短期內尚難動搖。再次,市場普遍認為,美國的勞動生產率增長幾年內仍將強於世界其他地區。最後,與美國相比,歐元區經濟結構改革任務繁重,尤其是勞動力市場僵硬,政府嚴格保護勞動力,致使整個經濟缺乏美國經濟的活力。

政治和經濟的統一程度對歐元堅挺有著重大影響

單一貨幣歐元的引入和歐洲中央銀行正式開始運作統一了歐元區內的貨幣及貨幣政策,其正常運行要求區內各成員國在政治利益、政治決策和宏觀經濟政策方面密切合作,協調一致。

但到目前為止,歐元區各國在政治利益與政治決策方面仍遠未達到經濟趨同的程度,實施統一的財政政策也尚待時日。此外,內部經濟狀況的差異也制約了歐元區的經濟的增長。如,法國更多地依賴內需,經濟受外部影響較小;德國經濟嚴重依賴出口,易受外部影響,居民消費習慣保守,加上國家統一所付出的高昂代價,導致原來這位歐洲經濟的火車頭已成為尾燈。一些歐盟小國如愛爾蘭、荷蘭和希臘等國雖然經濟增長狀況較好,但由於規模較小難以拉動歐元區的經濟增長。

歐盟東擴使歐元區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大

歐盟在2000年12月的尼斯會議上已經確定了東擴的時間表,規定在2002年底以前將結束與一些申請國的談判,在今後5—10年內歐盟要擴大到至少27個成員國。由於這些國家的經濟大多正處於轉軌之中,經濟實力較弱,給歐元區經濟發展和歐元走勢帶來了相當大的不確定因素。在東歐許多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達不到歐盟標準的情況下,過快的東擴將削弱歐盟的基礎,不利於歐洲經濟的穩定與發展,反而更有可能導致歐洲一體化進程的放慢。

歐洲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操作面臨困難

歐洲中央銀行以穩定物價、控制通貨膨脹作為其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並一再聲稱匯率穩定不是其貨幣政策目標,匯率水平應由市場力量決定。歐洲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與美聯儲和美國政府推行強勢美元的政策大相徑庭,這也被許多人視作是歐元啟動三年來一直處於弱勢的原因之一。

實際上,自歐元啟動以來,歐元區12國的通貨膨脹情況一直不太理想,使歐洲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操作面臨兩難選擇。自2000年以來,歐元區內消費物價指數一直保持在2.4%以上,進入2001年以後,更是於第二季度上升至3%以上,遠遠高於《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規定的2%的臨界水平。在這一背景下,盡管面臨著經濟減速和美聯儲多次降息壓力,以穩定物價為己任的歐洲中央銀行仍擔心以降息刺激經濟增長會導致通貨膨脹進一步上升,因而在降息問題上猶豫不決。

但2001年5月以來,歐元區通貨膨脹率逐月下降,到12月份已從5月的3.4%下降至2.0%,且隨著美國經濟和歐洲經濟均進入下滑周期,歐元區的通貨膨脹率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在此背景下,歐洲中央銀行已於2001年5月11日、8月23日、9月18日和11月9日四次下調利率,下調幅度共達1.25個百分點,目前的跡象表明,隨著歐洲中央銀行政策協調水平的日趨成熟與穩健,其貨幣政策操作將日益靈活,這將有利於歐元匯率回歸實際價值。值得注意的是,與以往對歐元的不幹預政策不同,最近歐元區各國要員紛紛對歐元前景表示樂觀,宣稱歐元相對於美元明顯低估,並對歐元未來逐步走強充滿信心。

股票市場走勢與金融機構資產多元化行為的轉變有利於歐元走強

歐元近年的疲軟還與下面兩大因素有著直接關系。

首先,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以美國為首的全球股票市場飛漲,尤其是所謂的新經濟企業的股票價格,上漲幅度更大。由於新經濟企業在美國經濟中的比重遠遠高於其他國家,也由於美國股票市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也遠遠高於其他國家(英國除外),股票價格的飛漲對美國經濟的影響遠較其他國家為大。一方面,美國股票價格上升促進了消費與投資,投資增加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上升,從而間接導致了美元的堅挺;另一方面,美國股市的興旺吸引了大量歐洲資金,導致歐元疲軟。
其次,歐元作為統一貨幣啟動後,歐元區內金融機構持有的其他歐元區國家的資產也被定義為國內資產,這意味著歐元區金融機構持有的海外資產規模大大減少。為實現資產的多元化,這些金融機構轉向大量出售歐元以便持有包括美元在內的外幣資產。此外歐元區某些國家鼓勵養老基金增持海外資產,也削弱了歐元地位。

然而從長期看,上述因素對歐元匯率的影響將逐漸淡化。2001年以來,隨著美國經濟的減速,美國股票價格,尤其是新經濟企業股票價格大幅下降,美國股票市場對歐元匯率的打壓作用已開始減弱。與此同時,隨著歐元區金融機構資產多元化目標的實現,歐洲對美元資產的需求將日漸縮小,對歐元資產的供給與需求也逐漸穩定,這將有助於抬升歐元匯率。據統計,截至2001年8月底,盡管歐元區資本外流總額仍然較高,但歐元區已連續三個月出現資本凈流入局面,主要原因是海外投資人增加了對歐元區的證券投資。

地下經濟和東歐國家的大量換匯需要也可能推動歐元匯率小幅上升

20世紀90年代初以後,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解體,許多與德國接壤的東歐國家,如波蘭、匈牙利、前南斯拉夫等,都將德國馬克視為硬通貨,紛紛將本國貨幣轉換為德國馬克,波斯尼亞甚至從1997年8月開始將德國馬克作為官方貨幣之一。

另外,根據歐洲有關反洗錢的法律,在2002年以前,官方對未經登記的大額現金不予轉換為其他幣種,持有黑錢的歐洲地下經濟參與主體不得不在官方規定的歐元轉換日期前在銀行體系之外逐步轉換其持有的歐元區各國貨幣。但在2002年1月1日以前,由於歐元並未實際流通,這部分黑錢也不能轉換為歐元。因此,東歐國家和歐洲地下經濟持有的大量歐元區各國貨幣急需轉換為歐元,這種需求有可能推動歐元匯率小幅上升。

歐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的增強中長期有利於歐元升值

當前,歐元區的經濟總體規模僅次於美國,其實力不容小視。歐元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貨幣,近兩年中,國際金融市場上由歐元區外居民發行的交易工具中,約有25%是以歐元定價的。由歐元區外居民發行的國際債券中,30%左右以歐元定價。作為儲備貨幣,歐元在各國官方儲備中所佔比重已上升13%,盡管低於美元66%的比重,但遠高於日元5%的比重。歐元三年來的疲軟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其運行時間較短,其信譽尚未建立所致。但從中長期看,隨著歐元區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逐步到位,歐元幣值及其在國際儲備貨幣中的地位將日益增強。

歐元引入後三年來的表現不盡如人意,既有歐元區本身政治與經濟趨同進程中存在的問題,也與近十年來美國經濟的強勁增長不無關系。隨著歐洲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轉變、美國新經濟企業股票價格的下跌和歐元區金融機構資產多元化進程的穩步推進,歐元在中長期內也許會逐步回升。事實也的確如此。2002年4月以來,由於市場對美國經濟強勁復甦持懷疑態度,加上美國企業盈利大幅度下降,進一步削弱了市場對美國經濟的信心,歐元兌美元匯率出現反彈,從2001年底的0.896回升至2002年5月17日的0.9200。但我們也應當看到,由於歐元區經濟增長前景仍不容樂觀,歐元區各國經濟結構改革困難重重,歐元匯率仍將面臨下行壓力。總的來看,歐元匯率走強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間可能會經歷較大的波動。

2. 歐元最近持續走低,還會繼續跌嗎

從目前的情況看,歐洲整體經濟形勢依然不好,歐元還會持續下跌。歐洲央行暫時表示,有可能在2023年加息,以應對經濟復甦後通脹上升。美國目前的經濟形勢相對較好,至少在操作空間上比歐洲好,並已表示2022年可能加息。也就是說,美元流動性收縮將先於美元歐元。在這種情況下,美元相對於歐元更有可能升值。換言之,到今年年底,歐元更有可能繼續下跌。歐元下跌的相對因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美元上漲;希臘選舉的原因;歐洲央行的舉動。
拓展資料:
1、與美國相比,歐洲的一些經濟指標要好一些。此外,德國和法國政府在不同場合表示,該國有能力應對更高的通脹。在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環境下,資產價格的劇烈波動很容易延伸到要素市場的價格波動,間接影響到各個經濟開放國家。因此,石油價格上漲,工業原材料價格上漲。這種突如其來的變化也嚴重影響了歐洲投資者和消費群體的不穩定心理。強勢美元:美元市場強勢。 2014年第二季度,美國經濟增長率達到4.6%,推動美元升至其他貨幣無法比擬的水平。相比之下,歐元區許多強國的經濟發展非常疲軟。
2、歐洲央行政策寬松:歐洲央行認為,如果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成功,歐元區經濟發展和增速將小幅回升,也可以防止陷入惡性循環。通貨膨脹、投資減少和經濟下滑。影響歐元走勢的因素短期利率走勢短期利率走勢的影響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看:再融資利率。該行歐洲中心的再融資利率是銀行流動性管理的關鍵短期利率。再融資利率與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的差異是判斷歐元/美元匯率的良好指標。
3、再融資利率歐洲央行再融資利率是銀行流動性管理的關鍵短期利率。再融資利率與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的差異是判斷歐元/美元匯率的良好指標。一般利率央行主要利用短期匯率「借新債還舊債」來調節貨幣市場的流動性。利率與美國聯邦基金之間的價差是決定歐元兌美元匯率的因素之一歐元期貨合約的影響期貨合約反映了市場對歐元區以外三個月歐元存款利率的預期。三個月期歐元期貨合約與歐元存款期貨合約的利率差是決定歐元/美元預期的基本因素。
4、歐元作為歐盟19國的共同貨幣,對全球經濟走勢具有重要影響。近年來,隨著歐債危機的不斷爆發,歐元的波動非常明顯,因此金價勢必會受到其波動的影響。歐元走勢反映歐元區經濟狀況。由於歐元區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歐元區的經濟波動會引起市場的避險需求,黃金是避險的天然資產由於國際黃金以美元計價,因此歐元和黃金實際上是通過美元掛鉤的。當歐元走強時,美元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貶值。相反,如果美元升值,歐元將面臨貶值壓力。換句話說,歐元和美元之間存在負相關。

3. 2021下半年歐元走勢預測

2021年10月,歐元匯率-人民幣兌歐元為0,1342點。2021年09月,歐元匯率-人民幣兌歐元同比增長率為6,6%,增速高於下文報表中的平均值0,011%, 增速樂觀。
一、加入歐元區的好處
歐元啟動工程浩大,據經濟學家計算,僅從歐元發行到投入使用的費用就高達1600億~1800億歐元之巨。但是,歐元啟動給歐盟帶來的利益將是難以估量的。實行統一貨幣後,不光節省了巨額交易成本,還使人才、資金、技術和資源等得到最佳配製,從而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其次,有助於歐盟抵禦經濟危機,為歐盟贏得巨大的戰略利益。歐元自誕生以來,一直處於美元陰影之中。但是從長遠來看,歐盟的經濟實力強大、財政收支平衡、國際收支盈餘、貨幣政策以穩定為導向,歐元實體化後其價值正逐步回歸,歐元已經具備了成為強勢貨幣的條件。再次,歐元的使用不僅促進了歐洲經濟的融合,而且還促進歐洲社會文化的融合。無國界、無身份、貨幣通用的人口大流動,允許當地人民更好地交流、討論、表達和生活。
二、歐元是哪個國家的貨幣?
歐元是歐盟多個多家的貨幣,是歐元區唯一合法的貨幣。時至今日,使用歐元的國家共有25個國家,除了歐盟中的19個會員國家和地區以外,還有6個非歐盟的國家和地區。歐元是由1992年為建立歐洲經濟貨幣同盟(EMU)而在馬斯特里赫特簽訂的《歐洲聯盟條約》所確定的。成員國需要滿足一系列嚴格的標准,例如預算赤字不得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3%,負債率不超過國內生產總值60%,通貨膨脹率和利率接近歐盟國家的平均水平。歐元在香港一般稱為歐羅。
按照當下歐元兌換人民幣的匯率來看,在國內3萬歐元相當於23萬左右的人民幣,因此,對於多數群體而言,相當於三年到四年的收入水平。

4. 歐洲貨幣體系現狀

歐洲貨幣體系內部的匯率制並非完全固定的,成員國之間貨幣匯率有一個可波動的范圍。每一成員國的貨幣都與歐洲貨幣單位定出一個中心匯率,這個匯率在市場上的上下波動幅度為正負2.5%,對英鎊來說是6%。由於馬克是

5. 歐洲貨幣發展

一、銀行產生和發展的主要過程及現代銀行體系建立的途徑

銀行是在商品生產和市場交易逐步發展的過程中產生與發展起來的,因而是經濟發展的產物。

在金屬貨幣出現以後,就出現了早期的金銀兌換、保管和匯兌業務,形成了早期的貨幣兌換商和錢在銀號等機構。如在歐洲的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就有了大量的金銀保管兌換與放貸的記載。但一直至漫長的中世紀結束前,這種錢庄業務一直停留在傳統的形式上。

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工業革命,是傳統的貨幣經營業向現代金融業轉變的主要動力。到16世紀中葉,地中海沿岸各國的工商業與貿易有了較大的發展,為了適應經濟的發展與存款。貸款的要求,出現了最早的商人銀行,這些商人銀行既辦理存款與貸款,也從事轉帳結算業務。但他們的貸款往往帶有高利貸性質,使一般工場手工業主和商人很難獲得貸款,即使獲得也會因高額利息而無利可圖。這顯然不能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必須建立資本主義的銀行。

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推動下,真正現代意義上的銀行在17世紀末至明世紀中逐步發展起來了。現代銀行體系的建立並取代傳統的貨幣經營業、高利貸商,是通過兩條途徑實現的:一是舊式的高利貸銀行在新的經濟條件下,調整放款原則而逐漸轉變為現代的銀行,主要特徵是較大規模地吸收社會資金,同時以較低的利率發放貸款;二是按照資本主義原則組織的股份制銀;行,其一開始就具有現代商業銀行的性質,並從事大規模的融資與貸款活動,股份制的商業銀行因其資本雄厚、融資能力強,貸款利率低,所以逐步成為現代信用領域的主導形式,銀行成為整個社會信用的中心。1694年,英格蘭成立了第一個現代銀行——英格蘭銀行,其建立標志著高利貸在信用領域的壟斷地位被打破。從此以後,現代銀行在歐洲就廣泛地發展起來了。

二、銀行是一種特殊的企業,如何理解?

銀行是一種金融機構,也是一種企業。說它是企業,是因為它與一般的工商企業有共同之處。企業的共同特徵是:從事直接的經營活動,具有一定的資金,獨立核算,並通過經營活動獲取利潤。銀行具有企業部門的一切特徵,它是實現資本循環周轉的一個必要環節。

與其他企業相比,銀行又具有一般企業所不具備的特殊性,這些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銀行的特殊利益。銀行的特殊利益大致可概括為兩個:①從行業特點得到的好處,即不需投入很多的自有資本即可進行經營活動,並可賺取可觀的收益。②從國家的干預以及與國家政權的密切關系中得到的好處。

2.銀行的特殊風險。銀行作為經營貨幣信用的特殊企業,它與客戶之間並非是一般的商品買賣關系,而是一種以借貸為核心的信用關系。這種關系在經營活動中表現為以信用為基礎,以還本付息為條件的借貸,即銀行以存款方式向公眾負債、以貸款方式為企業融資。銀行經營活動的這種特殊性,在激烈的競爭中產生特殊的風險:①信用風險,即借款人不能或不願意按期償還貸款而使銀行遭受損失的可能性。②來自資產與負債失衡的風險。③來自公眾信任的風險。④競爭的風險。

3.銀行的特殊作用。銀行的特殊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經濟發展在資金上的支配性作用。銀行經營的對象不是一般商品,而是一種特殊商品——貨幣資金。銀行的業務活動對貨幣資金在經濟部門之間的流動具有重要影響,進而影響國民經濟中各部門的發展。哪個部門能從銀行得到大量資金支持,哪個部門就有了發展優勢,反之,在競爭中就會處於不利境地。二是在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中發揮重要作用。國家通過銀行影響貨幣供給量、利率。貸款額度等經濟指標,進而實施對經濟的干預。

可見,現代銀行作為「特殊的企業」在經濟生活中佔有特殊的地位,並具有影響和調節社會經濟生活的特殊作用。

三、現代市場經濟國家金融體系的基本構成

與市場經濟制度相適應,現代市場經濟國家一般都擁有一個規模龐大、分工精細、種類繁多的金融機構體系,包括銀行性金融機構與非銀行性金融機構兩大類。其中,銀行性金融機構居支配地位。

銀行性金融機構按照其各自在經濟中的功能可劃分為商業銀行、中央銀行、專業銀行三種類型的銀行。它們所構成的銀行體系通常被稱為現代銀行制度。商業銀行是辦理各種存款、放款和匯兌業務的銀行,且是唯一能接受活期存款的銀行。中央銀行是在商業銀行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是一國的金融管理機構,被稱為「發行的銀行」、「國家的銀行」、「銀行的銀行」。專業銀行是集中經營指定范圍業務並提供專門性金融服務的銀行,包括:投資銀行、不動產抵押銀行、開發銀行、儲蓄銀行、進出口銀行等。現代銀行制度中,中央銀行處於核心地位,商業銀行居主導地位,其他專業銀行仍然有存在和發展的餘地。

非銀行金融機構是整個金融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發展狀況是衡量一國金融體系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非銀行金融機構木以吸收存款作為其主要資金來源,卻以某種特殊方式吸收資金,並以某種特殊方式運用其資金,且從中獲取利潤。這類金融機構包括:保險公司、信用合作社、消費信用機構、證券公司、財務公司、信託公司。租賃公司等。

金融體系的分工與組成是在不斷變化的。長期以來大多數國家的金融機構體系中,商業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有較明確的業務分工,如美國、英國等國30年代後採用的分業經營模式,就是以長短期信用業務分離,一般銀行業與信託業務分離,與證券業務分離為特點。80年代以來,金融機構的分業經營模式逐漸被打破,各種金融機構的業務不斷交叉,各種金融機構原有的差異日趨縮小,綜合性經營與多元化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

四、金融機構體系中銀行性金融機構與非銀行性金融機構的異同及相互關系

一國的金融機構體系由銀行性金融機構與非銀行性金融機構構成,其中銀行性金融機構占支配地位。

銀行性金融機構與非銀行性金融機構的共同點表現在兩者都是以某種方式吸收資金,又以某種方式運用資金的金融企業,都具備金融企業的基本特點,表現在:都以盈利為經營目的;主要從事與貨幣資金運動有關的各項業務活動;在經濟運行中都發揮著融通資金的作用。

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也有著明顯的區別,主要表現在:①吸收資金的方式不同。銀行金融機構主要以吸收存款的方式吸收資金,而非銀行金融機構則以其他方式吸收資金;③業務方式不同。銀行金融機構的主要業務方式是存款和貸款,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業務方式則呈現出多樣化,如保險公司主要從事保險業務,信託公司從事信託業務,租賃公司主要從事租賃業務,證券公司則主要從事投資業務等;③在業務中所處的地位不同。銀行在其業務中,一方面是作為債務人的集中,另一方面是作為債權人的集中,而非銀行金融機構則比較復雜,如保險公司主要是作為保險人,信託公司則主要充當受託人,證券公司則多作為代理人和經紀人;④在金融領域中發揮的具體職能不同。銀行性金融機構主要發揮信用中介職能,而非銀行金融機構則根據其業務不同而發揮不同職能,如保險公司主要發揮社會保障職能,信託公司則主要發揮財產事務管理職能等等。

銀行性金融機構和非銀行性金融機構都是一國金融機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共同為社會提供全面完善的金融服務。銀行性金融機構在整個金融機構體系中居主導地位,而非銀行性金融機構的存在則豐富了金融業務,充分滿足現代經濟對金融的多樣化需要,因此,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程度是一國金融機構體系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

五、本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金融機構的發展呈現的趨勢

本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金融機構獲得了迅猛的發展,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

首先,銀行在業務上不斷創新,並向綜合化方向發展。金融機構、金融業務、金融工具等領域的創新更好地滿足顧客的需要;同時,商業銀行業務與投資銀行業務的結合促進銀行發展為;全能性商業銀行。其次,跨國銀行的建立使銀行的發展更趨國際化。各國銀行紛紛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成立跨國銀行,並從事國際銀行業務及開拓境外金融業務。第三,按照《巴塞爾協議》的要求,重組資本結構和經營結構。國際清算銀行提出的這套國際金融市場主體的行為規范,為絕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的銀行所遵守。第四,兼並成為現代商業銀行調整的一個有效手段。尤其是進入90年代以來,西方銀行業內部更是不斷重組,以期適應形勢的變化與要求。第五,銀行性金融機構與非銀行性金融機構正不斷融合,形成更為龐大的大型復合型金融機構。傳統的分業經營模式逐漸被打破,各種金融機構的業務不斷交叉,各種金融機構原有的差異日趨縮小,形成多元化、綜合性經營的趨勢。

正確認識和把握西方國家金融機構的發展趨勢,還應分析這一趨勢的歷史背景與內在原因。

首先,70年代以來,經濟領域中,經濟自由主義在與國家干預主義的交戰中佔了上風。以美國、英國為代表的各國政府為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更好地發揮市場對經濟的作用,開始放鬆金融管制。這使得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激烈的競爭促使了許多新事物的產生:銀行不斷進行金融創新,並提供全方位服務吸引客戶;銀行業通過兼並帶來優勢互補,拓展業務領域,爭取廣泛客戶;分業經營向多元化、綜合性經營過渡。第二,新技術的出現,特別是電子通訊、信息處理、計算機廣泛應用於金融業,為金融創新以及跨國銀行的跨地區經營提供了支持。第三,隨著各國金融市場聯系日趨密切,各國銀行業運作規則的接軌、銀行業經營的監管、國際金融市場風險的防範問題也逐步提到議事日程。因此,產生了巴塞爾委員會等國際金融組織進行國際間協調與管理。

可見,上述發展趨勢有其客觀必然性。它促進了世界金融業的融合與發展,促進了國際間資金的流動,利於銀行提高經營效率,但同時也對金融風險的防範、國際銀行業的有效監管提出了新的課題。我國作為國際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應借鑒西方國家金融機構的發展趨勢,深化金融機構改革,提高銀行業競爭實力,推動我國金融國際化的進程。

六、我國的金融體系經歷了哪些調整與改革?從其演變過程中,如何理解社會經濟條件對金融機構體系形成的影響?

我國目前的金融體系是以中央銀行為核心、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並存的格局。這一體系的形成,經歷了以下幾個過程:

1.改革開放前的「大一統」模式下的金融體系。這是一種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辦法為主的單一的國家銀行體系。其特點是:①在銀行設置上,全國只有中國人民銀行一家辦理全部銀行業務,下設眾多分支機構,遍布全國,統攬一切銀行信用。②人民銀行集貨幣發行和信貸業務於一身,既執行中央銀行職能,又兼辦普通銀行的信貸業務。

2.1979一1982年的金融機構體系。打破長期存在的人民銀行~家金融機構的格局,恢復和建立了獨立經營的專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與人民銀行一起構成了多元化銀行體系。

3.1983~1993年的金融機構體系。1983年起在金融機構方面進行了如下改革: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專設中國工商銀行,承辦原來人民銀行負責的信貸及城鎮儲蓄業務;增設交通銀行等綜合性銀行,廣東發展銀行等區域性銀行;設立一些非銀行金融機構,如中國人民保險公司。

國際金融機構在加強國際合作,發展世界經濟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表現在:①提供短期資金,緩解國際收支逆差,這在定程度上緩和了國際支付危機。③提供長期建設資金,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③調節國際清償能力,應付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④穩定匯率,促進世界貿易增長。

當然,目前的國際性金融機構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貸款條件比較嚴格,貸款利率不斷提高,加重發展中國家的支付困難。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在發放貸款時附加條件,干預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政策和發展規劃。

隨著國際性金融機構的不斷改革與完善,它們在國際經濟和國際金融領域中將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熱點內容
有多少人被招聯金融騙了 發布:2024-05-19 05:35:30 瀏覽:183
雙a基金有哪些 發布:2024-05-19 05:29:39 瀏覽:186
為什麼炒股的人都勸別人不要炒股 發布:2024-05-19 05:24:08 瀏覽:527
手機炒股kd指標怎麼找 發布:2024-05-19 05:23:46 瀏覽:754
股票追擊漲停板自動交易軟體 發布:2024-05-19 05:15:54 瀏覽:17
紅旗車金融貸款什麼意思 發布:2024-05-19 05:06:34 瀏覽:17
什麼是半封閉理財 發布:2024-05-19 04:59:58 瀏覽:294
股市怎麼看短線視頻 發布:2024-05-19 04:47:45 瀏覽:192
新住宅投資股票行情分析 發布:2024-05-19 04:42:05 瀏覽:574
桂東電力歷史股票行情 發布:2024-05-19 04:21:40 瀏覽: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