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周期持有多少股票
Ⅰ 请问中国散户资金占中国股市份额多少
散户资金:股市用语。进行零星小额买卖的投资者的资金,一般指小额投资者,或个人投资者资金。
看大盘就可以,来自中国证监会25日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沪深股市上市公司共有1628家,总市值达23.57万亿元,流通市值11.67万亿元,市值位列全球第三位。
Ⅱ 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持有哪些股票
一般持有 R300标志的个股股票。 追问: 我要知道具体名字 回答: 600036、601857、600028、601398、601939、000002、000001...... 追问: 后面几 家公 司没有啊
求采纳
Ⅲ 现在中国经济周期属于哪一个周期
现在中国经济应该是属于一个衰退时期,经济开始下滑,对于债券、股票、大宗商品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详细情况如下:
Ⅳ 数据调研:中国的金融资产结构
一、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概况
中国金融资产主要分为: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存款、金融机构贷款、有价证券(债券、股票等)。表1列出了1978、1986、1991、1995年中国主要金融资产分布情况(见表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资产由单一的银行资产向市场化、多元化方向发展。1981-1995年累计发行国债4794.39亿元,国家投资债和投资公司债共313.98亿元,金融机构债1182.97亿元,企业债1738.3亿元,股票(A股面值)119.56亿元,大额存单1796.28亿元(中国证监会,1995)。这些金融工具的出现为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中国金融资产的大部分仍是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占金融资产总量的比例1978年为93%,1986年为87%,1991年为84%,1995年为83%。这一比例改革开放以来虽呈下降趋势,但90年代以来下降缓慢,说明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尽人意。中国金融资产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94%上升到1995年的221%,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中金融深化(货币化)的过程。80年代这一比重上升较快,进入90年代上升速度慢了下来。
中国的储蓄主体在改革中也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政府和国营企业变为现在的老百姓。据世界银行专家估计,中国改革前政府积累占总积累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1978年国内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5%,其中居民储蓄占1.2%,政府储蓄占15.4%,企业储蓄占18.9%。也就是说,1978年社会总储蓄的96.7%来自政府和国营企业。1978年末,中国居民储蓄余额只有210.6亿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9%,占当年社会存款总额的16.2%。
改革前,国家是储蓄主体,也是投资主体,因而不需要金融中介。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自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主要作为流动资金。银行的贷款也主要来自政府和国有企事业的存款。1978年,企事业存款和财政存款之和为1089.9亿元,占银行存款总额的83.8%。
1995年底中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5.4万亿,其中近3万亿是居民储蓄。储蓄者和投资者分离了,最大的储蓄者是老百姓,最大的投资者是国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变得非常重要了。国家通过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控制,用老百姓的钱投资建设国有企业。因此,国营企业的真正所有者,可以说是在国家银行里存款的老百姓。
宏观的金融资产结构必然反映到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上来。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是中国企业资金来源的主渠道。企业很难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来获得资金。从1986年开始发行企业债,到1995年,共发行企业债1738.3亿元。1995年末,股票市值(A股)约4500亿,其中只有1/3上市流通的个人股。国家股大多是靠过去已有的投入和土地价值折算的,实际现金投入不多。法人股和个人股的发行可以使企业筹到现金,但能够被批准发行股票的企业实在是太少了。这样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所能筹到的资金十分有限,大多数企业只能靠银行贷款。
在主要金融资产之外,还有其他金融资产,比如民间借贷、民间集资和股份合作制中的股份等。这些金融资产,都有一定意义上的所有权、参与权和处理权,并以此获得收益。但目前民间借贷、民间集资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化。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可以概括为:储蓄主体在改革开放中由政府变为老百姓;国家政府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31%下降到1995年的10.8%;1985年起,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投资由拨款改为贷款,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渠道狭窄;其他不动产市场刚刚起步。这就使老百姓把绝大部分积蓄存在银行里,银行把大部分资金贷给国有企业,成为国有企业长期投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金的主要来源,造成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不断升高。
二、中国的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为什么迅速增长?
中国金融资产的变化过程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条是货币化过程,另一条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这里我们主要分析货币化过程。货币化有两种含义:一是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即国家用印钞票的方法来弥补财政赤字。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货币化,即在经济发展中,特别是改革转轨过程中,产生超常货币需求,从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本文的货币化是指后一种意义上的。
1978到199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7%,通货膨胀率平均为7.5%,广义货币(M2)平均每年递增25%。广义货币增长率在这样长时期里远远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在各国经济发展史中是少见的。据笔者保守估计,从1978到1992年,中央政府每年的铸币收入平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左右。谢平(1994)估计,1986-1993年,中央政府每年得到的货币发行收入平均为国民生产总值的5.4%。海外经济学家常常不理解为什么中国政府的实际综合赤字那么高(约占GNP的8-9%),通货膨胀率却不很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货币化带来的铸币收入。
表2给出了中国货币化过程的主要指标。中国的广义货币(M2)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M2/GNP)在改革期间呈快速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32%上升到1995年的105%,上升速度如此之快在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案例中实属罕见。在1994-1995年间,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美国为59%,英国为104%,日本为114%,德国为70%,印度尼西亚为46%,韩国为44%,马来西亚为89%,菲律宾为50%,新加坡为89%,泰国为79%(国际货币基金1996年报)。中国的这一比重远远超过周边发展中国家,就是和英、美、日、德这些发达国家相比也是相当高的,仅次于日本。
中国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迅速提高,一方面是改革中金融深化的必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中,中国的储蓄主体由国家变为老百姓,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但是,老百姓金融资产投资的选择不多,银行储蓄一直是主渠道。这主要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造成的。中国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这样高不是经济主体的自然选择,而是在现有体制和政策的制约下不得已形成的。 表2中货币与广义货币之比(M1/M2)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货币占广义货币的比重从1978年的82%下降到1995年的39%。也就是说,不仅广义货币增长快,而且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广义货币中居民储蓄的比重不断升高,反映了居民所持金融资产大都压到银行存款上了。1995年现金净投放600亿,全社会流通现金量只比上年增长8.3%;M1增长16.8%;M2增长高达29.5%,比25%的控制目标高出4.5个百分点。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还可从各国金融资产结构比较中看出。表3给出中国与周边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金融资产结构的比较。1993年中国股票市值占GDP的9%,债券市值占GDP的11%。而周边国家股票市值平均占GDP的148%,债券市值平均占GDP的30%。英、美、德、日四个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值平均占GDP的75%,债券市值占GDP的74%。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远远落后于周边发展中国家。
三、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畸形的后果
1.企业负债率高。据国有资产管理局的数字,1980年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仅为18.7%。1990到1993年分别为58.4%、60.5%、61.5%、71.7%。1994年对12.4万户国有企业清产核资时,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上升为75.1%,若扣除实际的挂帐损失,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3.3%(吴晓灵,1995)。
2.金融运行风险高。首先,银行信贷资金周转速度减慢,国家银行贷款年周转速度由1993年的1.32次降到1995年的1.15次,即313天才周转一次。第二,国有企业相互拖欠严重,国家银行应收未收利息1995年高达2200多亿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亿元。第三,国有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逐步下降,1995年末,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22.3%,如果按国家银行1995年底贷款余额为4万亿元算,大约有9000亿元的不良贷款。第四,国有银行经营困难。中、农、工、建四大行1992年上交利润343亿元,1994年降为166亿元,1995年上半年竟出现除中国银行外的全行业性亏损。
3.国有企业债务负担重。1996年第一季度,全国国有工业企业在总体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净亏损,亏损总额达34.1亿元。亏损企业比重从1995年同期的40.8%,上升到44.9%,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这个比例由1995年的45.1%,上升到51.4%(石刚,1996)。1996年的第二、三季度情况略有好转,但总体经济效益仍不容乐观。国营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债务负担重,许多国营企业资本金不足,特别是1985年实行拨改贷以后,有些国营企业从固定资产投资到流动资金全靠银行贷款。国营企业辛辛苦苦挣到的钱全都给银行还本付息了。
Ⅳ 中国股市(上证和深证)现在大概共有多少只股票
1.中国股市有多少只股票:截止2015年8月1日,上交所有1029只上市公司;深交所有1606家上市公司,总计2635家。
2.中国股票市场是由三部分组成:A股市场、B股市场和H股市场。其中,1990年底创建的A股市场无论是上市公司的数量,还是市场的总市值,都是中国股票市场当之无愧的代表。A股的正式名称是人民币普通股票。它是由我国境内的公司发行,供境内机构、组织、或个人(不含台、港、澳投资者)以人民币认购和交易的普通股票。
3.截止2015年8月1日:
上交所:
上市公司:985家;
上市股票:1029只;
总市值:183876.67亿;
深交所:
上市公司(家):1606;
总市值(亿元) 119721.93亿;
Ⅵ 中国股市有多少支股票
截止今日共计2663只股票,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908只股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1466只,创业板上市股票313只,中小板上市672只。
Ⅶ 中国股市现在有多少支股票
上交所有1029只上市公司;深交所有1606家上市公司,总计2635家。
中国股票市场是由三部分组成:A股市场、B股市场和H股市场。其中,1990年底创建的A股市场无论是上市公司的数量,还是市场的总市值,都是中国股票市场当之无愧的代表。
A股的正式名称是人民币普通股票。它是由我国境内的公司发行,供境内机构、组织、或个人(不含台、港、澳投资者)以人民币认购和交易的普通股票。
上交所:
上市公司:985家;
上市股票:1029只;
总市值:183876.67亿;
深交所:
上市公司(家):1606;
总市值(亿元) 119721.93亿;
Ⅷ 中国一共有多少上市股票
目前,中国一共有2663只股票。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908只股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1466只,创业板上市股票313只,中小板上市672只。1、A股,即人民币普通股,是由中国境内公司发行,供境内机构、组织或个人(从2013年4月1日起,境内、港、澳、台居民可开立A股账户)以人民币认购和交易的普通股股票。2、沪深两市的性质都是:通过股票的发行,大量的资金流入股市,又流入了发行股票的企业,促进了资本的集中,提高了企业资本的有机构成,大大加快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股票的流通,使小额的资金汇集了起来,又加快了资本的集中与积累。
拓展资料:
沪深两市有什么区别:
一、股票代码不同。
1、深圳股票代码“002”开头的是中小板,“000”开头的是主板,“3”开头的是创业板;上海股票代码“6”开头的,全部的上海股票都为主板。
2、上海B股代码是以900开头,新股申购的代码是以730开头,配股代码以700开头。
3、深圳B股代码是以200开头,新股申购的代码是以00开头,配股代码以080开头。
4、权证:沪市是580打头,深市是031打头。
二、交易的场所不同。一个是上海,一个是深圳。
三、构成的指数不同。上证指数是加权指数,深证指数是成份指数。
四、新股申购基数单位不同。申购上海股票,资金账号最低申购1000股,每1000股为一个基数单位;申购深圳股票,一个资金账号最低是500股,每500股为一个单位基数单位。
五、股市最后十五分钟交易模式不同,上海市场没有竞价时间,深圳市场为竞价时间。
六、过户费不同,上海股票过户费每一千股收取1元,深圳股票过户费0元。
Ⅸ 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哪些创业板股票
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情况
本周A股遭遇“黑色星期一”,创业板一度大跌6%,随后从盘面可发现大资金托市痕迹。过去的一年中,股市基础逐渐恢复,股指波动趋于稳定,但“国家队”的一举一动仍直接牵动市场神经。
近日,曾经的“救市队长”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证金公司”)公布了2016年经营情况,这让业内一度认为“国家队”救市成绩单也体现在其中。不过,根据《第一财经日报》获得的证金公司未经审计的2016年财报,救市资金交易情况可能并未纳入财务报表核算。
证金公司曾在2015年度审计报告中称,该公司2015年7月开始开展的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专项自营业务,不纳入2015年度财务报表核算反映,该报表旨在反映该公司原有业务交易及其结果。业内人士认为,2016年大概率延续之前的处理方式,救市资金未纳入核算。实际上,对比2016年度未经审计财报中上一年度的数据,基本与2015年审计报告中的数据一致。记者向证金公司方面进一步求证获悉不便回应。
2016年券商业绩普遍“腰斩”,证金公司也未能幸免。2016年证金公司营业收入23.63亿元,同比下降63.11%,净利润为18.19亿元,同比下降58.46%。
业绩几近腰斩
1月19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网站公布了证金公司2016年度未经审计财务报表,这让业内一度将财报所反映的业绩与救市相联系,认为救市成绩单亮相。
根据证金公司2015年度审计报告,2015年度财务报表旨在反映该公司原有业务交易及其结果,专项自营业务不纳入此财务报表核算反映;该公司2015年7月开始开展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专项自营业务,总体上2015年7月6日之后进行的证券、基金买卖属于专项自营业务。
上述审计报告同时显示,证金公司专项自营业务与原有业务划分的总体原则为:能够界限清楚的业务及财务报表项目单独认定,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利息支出、应付利息、借款、次级债、短期融资券等;未分账核算的业务所涉及财务报表项目根据相关性原则认定,在原有业务与专项自营业务之间进行合理划分,如:货币资金、利息收入、 应收利息、存出保证金等。
这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证金公司2015年度的救市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并未体现在该年度的财务报表中。而对于近期公布的2016年度未经审计财务报表是否也沿用了这一编制基础,多位受访人士表示,应该不会有变化。
上述机构资深人士表示,从逻辑上来讲,2016年的财务报表应该还是沿用2015年的编制基础,另外也可以对比2016年财务报表中引用的上一年数据是否与2015年的相一致,若一致,则大概率说明救市情况也未反映在2016年度的财务报表中。
为此,本报记者将未经审计的2016年度财务报表数据与2015年度的对比发现,前者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类的货币资金、融出资金、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收利息等期初余额均与2015年度的年末金额相一致,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净利润等5个项目的上年金额也均为2015年度的金额;净资本计算表中,金融资产的风险调整合计、其他资产项目的风险调整合计的期初余额也均与2015年度的期末余额一致。
证金公司成立于2011年10月28日,是经国务院决定、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证券类金融机构。其首次被资本市场关注是自2015年7月6日,“临危受命”肩负救市重担,在二级市场开启“扫货模式”。之后,其选股标的一度成为市场一大风向标,称之为“证金概念股”。期间有关证金公司减持传闻屡屡引发市场骚动,反映了证金公司的持股动向紧密牵动着市场的神经。
也几乎每临季报披露窗口期,以证金公司为代表的“国家队”持股动向就成为市场的一大关注点,以看其持股偏好、盈亏,抑或是借其进退观市场稳定程度。不过,随着证金公司的部分持仓被“腾挪”至汇金公司及其资管子公司等多个持股平台进行管理后,证金公司的身影也逐渐淡出资本市场视线。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9月30日,证金公司现身502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持股685.29亿股,持仓市值为5486.4亿元。
在成为“救市英雄”之前,证金公司并不为资本市场多数人所关注,独家经营的转融通业务利息收入是其最为重要的利润来源,而这些业绩才是其财务报表的真正主角。
证金公司是这样描述其经营范围的:为融资融券业务提供资金和证券的转融通,为开展转融通业务筹集资金和证券;经中国证监会依法批准的其他业务。所谓转融通业务,是指证券金融公司将自有或者依法筹集的资金和证券出借给证券公司,以供其办理融资融券业务的经营活动。而证金公司则主要赚取的是转手过程中产生的利差。
证金公司披露的2016年度未经审计财务报表显示,该公司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23.63亿元,同比下降63.11%,比2015年少了40.43亿元,净利润为18.19亿元,同比下降58.46%。
而放大时间范围到证金公司近四年的业绩情况来看,2016年的业绩相较更早的2013年和2014年则应该属于回落到正常水平,2015年度的业绩基数较大是主要原因。公开资料显示,证金公司2013~201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3.14亿元、31.32亿元、64.06亿元、23.63亿元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7.70亿元、21.81亿元、43.79亿元、18.19亿元。
对于2015年业绩分外靓丽的原因,上述机构资深人士表示,这与2015年上半年A股市场火爆行情有关,彼时两融交易规模屡创新高,转融通业务规模也相应增长。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的融资融券越逐月增加,从2015年1月份的1.13万亿元增加至当年6月份的2.04万亿元;而如今截至2017年1月19日的两融余额仅为8959.98亿元。
转融通利息收入一直是证金公司的主要来源。证金公司2013年~2016年近四年的利息净收入分别为12.93亿元、18.55亿元、22.86亿元、17.5亿元。2015年的利息净收入也相较较高。
不过,从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来看,2015年的该项占比却最低,仅为35.69%。而2013年、2014年、2016年的该项数据分别为94.29%、59.23%、74.06%。这里的关键因素则在于,2015年的业绩主要贡献力来自于投资收益,该项收入达到41.17亿元。
查阅证金公司2015年度审计报告中的投资收益明细发现,这41.17亿元的收入来自于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间取得的投资收益5.21亿元、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的投资收益35.97亿元。 而根据2015年审计报告描述,前者可能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及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后者则可能是因处置了长期股权投资,该公司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处置对子公司股权投资直至丧失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