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货币怎么算边际效用
『壹』 边际效用的计算
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也称边际效益递减法则、边际贡献递减
)
,边际效用递减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换句话,就是虽然其产出总量是递增的,但是其二阶倒数为负,使得其增长速度不断变慢,使得其最终趋于峰值,并有可能衰退,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当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的总数量越来越多时,其新增加的最后一单位物品的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即边际效用)通常会呈现越来越少的现象(递减),称之边际效用递减法则。也叫做
戈森第一法则
。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通俗的说法是:开始的时候,收益值很高,越到后来,收益值就越少。用数学语言表达: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随x的变化而变化,随着x值的增加,y的值在不断减小。这就是著名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的原理
在一定时间内,其他条件不变下,当开始增加消费量时,边际效用会增加,即总效用增加幅度大,但累积到相当消费量后,随消费量增加而边际效用会逐渐减少;若边际效用仍为正,表示总效用持续增加,但增加幅度逐渐平缓;消费量累积到饱和,边际效用递减至0时,表示总效用不会再累积增加,此时总效用达到最大;若边际效用减为负,表示总效用亦会逐渐减少。
一般而言,消费者偏好某物而未能获得,或拥有数量不够大时,增加消费量则其满足感大增(边际效用增加);但拥有数量足够时,再增加消费量则其满足感增加幅度逐渐平缓(边际效用递减);拥有数量太多时,再增加消费量则反而感觉厌恶(边际效用减为负且继续递减,累积之总效用因此,亦减少)。在正常状况下,消费者拥有足够数量而边际效用递减后,会将有限资源配置转移以满足其他欲望,不至于消费同一商品过量到感觉厌恶。
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
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与固定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在发生变化。在可变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最初阶段,相对于固定要素来说,可变要素投入过少,因此,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其边际产量递增,当可变要素与固定要素的配合比例恰当时,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如果再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由于其他要素的数量是固定的,可变要素就相对过多,于是边际产量就必然递减。
案例:
马尔萨斯和食品危机
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1798年)的一个主要依据便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他认为,随着人口的膨胀,越来越多的劳动耕种土地,地球上有限的土地将无法提供足够的食物。最终劳动的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下降,但又有更多的人需要食物,因而会产生大的饥荒。
非洲农业用地所占百分比32%上升至33.3%,拉丁美洲19.6%上升至22.4%,西欧46.3%下降至43.7%,北美26.1%下降至25.5%。
所以粮食产量的增加更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的进步,而不是农业用地的增加。
『贰』 货币的边际效是什么
货币的边际效用是增加1单位货币,可购买的商品数量增加,带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也即增加1单位货币所引起的消费者总效用的增量。
货币CCY(Currency)是购买货物、保存财富的媒介,实际是财产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间的约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场,换吾之所需,货币就是这一过程的约定,它反映的是个体与社会的经济协作关系。货币的契约本质决定货币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一般等价物,贵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等。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法律出版社《法律生活常识全知道系列丛书》
『叁』 如何理解货币的边际效用
货币的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 of money)是增加1单位货币可购买的商品数量增加带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也即增加1单位货币所引起的消费者总效用的增量,MUm=dU/dm。MUm货币边际效用,dU效用增量,dm货币增量。
货币的边际效用是货币变化导致商品量的变化从而引起消费者满足程度的变化,货币的边际效用不是货币的变化直接引起消费者对货币满足程度的变化。
应答时间:2021-11-23,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肆』 请问这个边际效用效用是怎么算出来的
均衡条件下,边际效用/产品价格=单位货币效用,且无差异曲线斜率必定相切与预算约束线。预算约束线满足△Q1*p1=△Q2*p2边际替代率=-△Q2/△Q1=mu1/mu2=p1/p2从而有-△Q2/△Q1=12/6所以mu1/mu2=12/6从而12/6=mu1/mu2=p1/p2=20/10换位12/20=mu1/p1=mu2/p2=6/10所以0.6就是货币的单位效用。
事实上就是通过预算约束线计算产量从而确定边际效益。
满意请给个采纳!谢谢。
『伍』 货币的边际效用 是什么
货币的边际效用是增加1单位货币,可购买的商品数量增加,带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也即增加1单位货币所引起的消费者总效用的增量。
MUm=dU/dm。Mum是货币边际效用,dU是效用增量,dm是货币增量。
货币的边际效用是货币变化导致商品量的变化,从而引起消费者满足程度的变化。
此回答由康波财经提供,康波财经专注于财经热点事件解读、财经知识科普,奉守专业、追求有趣,做百姓看得懂的财经内容,用生动多样的方式传递财经价值。希望这个回答对您有帮助。
『陆』 西方经济学货币的边际效用怎么求
边际效用计算公式:
MU=∆TU/∆Q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额外满足程度。边际的含义是额外增量。在边际效用中,自变量是某物品的消费量,而因变量则是满足程度或效用。消费量额外变动所引起的效用的变动即为边际效用。
『柒』 已知效用函数,怎么求边际效用
TU=f(x)。
公式:总效用TU=边际效用MU*数量Q。
TU总效用是指从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的总和,以TU表示。
MU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以MU表示。
总效用=该数量为止的所有边际效用的总和。
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满足程度的高低主要是通过总效用与边际效用两个指标进行衡量。总效用是指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边际效用是指对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额外增加的满足程度。
相关内容解释:
"效用函数"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F(X)称为效用函数.加权P范数法的关键是权系数的确定。
2、一个人的效用应是财富x的函数,这个函数称为效用函数,从理论上来讲,它可以通过一系列心理测试来逼近得到每个人的效用函数。不同的决策者应有不同的效用函数。首先我们寻求效用函数所满足的性质或某些特殊类效用函数所满足的性质。
3、这是一种理论假设,他们运用的数学函数式所建立的模型称为“效用函数”。按照这类模型,人都能被假设成为可以决定在每一种可能的时间分配中产生一定的利益水平,并且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捌』 货币的边际效用
在一个集贸市场里,刘小姐经营的水果店生意最好。人们都去她的店买水果,大多是回头客。旁边店里的王先生非常困惑:我的水果质量不比她的差,价格也和她的一样,服务态度也很好,为什么我的店生意没有她的好?
于是,王先生注意观察刘小姐的生意是怎么做的。过了一段时间,王先生终于发现了刘小姐经营的秘密。原来,刘小姐总是额外送顾客一些水果。比如,一位老大妈花了15元买了5斤苹果。刘小姐在给老大妈装袋子的时候,会从苹果筐里拿起一个苹果送给她。这样,老大妈就会觉得自己占了便宜,以后还会再来刘小姐的水果店。
在这个小故事中,刘小姐的经营秘诀看起来简简单单,其实,里面蕴涵着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她充分地利用了边际效用原理。
边际效用是一个经济学概念。物品都有用,人们消费物品后获得效用。每多消费一个单位量的物品,都能多获得一些额外效用,这些额外效用就叫做边际效用。刘小姐给顾客的那个额外苹果就是边际效用。
类似的,货币也具有边际效用。一定程度上,货币的边际效用可以认为是不变的,因为货币可以用来交换多种商品,货币的效用可以随时转化为其他种类商品的效用。再来回答你的问题,某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数量的增加或其他因素的变化使得其边际效用递减,而一单位的货币的效用可以等价于你所缺少的,或者说是可以为你带来更大效用的商品,所以,可以看做当一种效用低的商品用来交换(通过货币媒介)一种效用更大的商品(而两种商品的价格却是一样的,就是说你要付出的成本是等价的)时,你肯定不愿意付出同样的成本。这个直观上就很好理解,但表述起来就比较费事。举个例子,一个饼一块钱,一瓶水一块钱,当你吃了几个饼以后,你已经不太饿了,但你很渴,而你只剩一块钱了,你是愿意拿这一块钱去买一瓶水呢还是再买一个饼?即使你还要买一个饼,你一定不愿意付出一块钱了。至于你最后的问题,前面说了,货币也是一种商品,消费货币带来的效用并不是直接体现出来,而是通过购买并消费其他商品间接体现出来的,也可以是做事货币效用的体现。
『玖』 货币边际效用的计算,什么是边际效用
在经济学上最简洁的解释,货币的边际效用恒为一个单位。但这种理解其实并不全面,或者我们以为货币的边际效用恒为一只是在信用货币时代才成立。要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这就牵扯到对货币最重要的职能:价值度量的再次思考。我们知道,货币的产生即是作为这样一种,能够赋予社会中所有商品和服务以完备的可比价格,我们称为一般等价物的社会产品。在铸币时代,货币也具有价值,当然也能在由其搭建的社会价格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所以学界称当时的铸币为特殊商品。例如金本位时代的黄金,按照马克思的解释(这点马克思的解释是我认为最好的),由于开采和加工金子也需要付出劳动时间,即具有内在可凝结的社会一般劳动,于是使得黄金可以单独作为商品来和其他的同样具有交换价值(也表现在具有内在可凝结的社会一般劳动)的商品交换。至于黄金最终取得货币的地位,且略去不谈,这里我们只需要借助黄金的例子认识到货币这种特殊商品,当讨论其所具备的商品属性时,它的边际效用则和其它商品无异,都需要遵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同时由于此时的铸币能够和市场中的商品和服务完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即铸币天然具有稳定价格的功能,多余的铸币必然造成黄金价格下跌,于是也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但到了信用货币时代,情况却有了逆转。政府发行不兑换的纸币,本质上只是一种对接受这种货币的居民的负债。同时和铸币时代不同的是,如果居民手中的纸币没有直接进入流通,那么并不代表相应的市场中一部分商品和服务退出了市场。在居民手中不流通的货币只代表具有延迟消费一定商品和服务的权利。于是我们发现纸币本质上已经成为一种记账单位,一种虚拟化的信用关系,自然也就失去了,至少是直接提供效用的功能。但是还没有完。此时的货币虽然没法直接的提供效用。但其毕竟作为社会一般等价物的功能还在。所有的商品和服务都以其作为价值载体,来实现从私人劳动到社会劳动的转化。那么货币的效用自然可以间接的通过这些商品和服务得到体现。此时的货币,失去了商品属性,则完全的符号化、单位化,其完全的抽象和边际效用理论本身一样,都是一种对真正具有经济意义的商品和服务的某种度量方式。于是这两者间也失去再次建立参照系以求一一对应的必要。所以我在开头提到的货币的边际效用恒为一,其实直指的不过是现代信用货币的完全符号化,处理方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