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增发如何影响通货紧缩
Ⅰ 如何防止因货币的发行量引起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如果你是经济学顾问,你将会从哪些方面提请政府注意
与通货膨胀(通胀)引起物价持续上涨、货币贬值,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样,通货紧缩也是一个与每人都息息相关的经济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淮认为,职工下岗,物价负增长,企业负债率高涨,投资“套牢”,经济增速下滑,银行利率连续下调,资源消耗量萎缩,干什么都不赚钱了,这些都是通货紧缩的征兆。
与通胀相比,通缩的危害在于:消费者预期价格将持续下跌,从而延后消费,打击当前需求;投资期资金实质成本上升,回收期价格下跌,令回报下跌,从而遏止投资。此外,陈淮说:“通缩使物价下降了,却在暗中让个人和企业的负债增加了,因为持有资产实际价值缩水了,而对银行的抵押贷款却没有减少。比如人们按揭购房,通缩可能使购房人拥有房产的价值,远远低于他们所承担的债务。”
与通胀相比,通缩是一个更让各国经济政策制定者头痛的问题,因为它更加难以治理。”
通货紧缩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下述一些方面:
一是生产过剩,产品供给大于需求,促使大量产品销不出去,结果,造成了通货紧缩的发生。这是因为,鉴于一些国家的经济尚未从根本上摆脱生产过剩的制约,以至于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面临通货紧缩的风险。
二是需求不振,除少数国家和地区外,今年以来,各国因受到股市低迷,投资减少的制约等负面影响,使得其消费物价指数与以往相比有所下降。这也是通货紧缩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是作为全球经济火车头的美国,虽然目前该国经济走出衰退转入复苏,但从今年第二季度其GDP下降以来,美国经济一直复苏不力,这对依赖美国经济带动的全球不少国家和地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同时,也促使这些国家的通货呈现下降之势。
有必要指出,通货紧缩对全球经济造成的损害远远大于通货膨胀,一旦前者和庞大的负债结合起来,必然造成严重的财政问题。而庞大的财政问题则又在较大程度上,加剧着通货紧缩,从而给本已虚弱的世界经济复苏罩上阴影。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关系:
一、比较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含义不同。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在经济相对萎缩的时期,通缩紧缩表现为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
2、表现不同。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是物价上涨。通货紧缩往往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等现象,主要表现为物价低迷。
3、成因不同。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紧缩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货币的发行量少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4、危害性不同。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上涨,在近期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5、治理措施不同:治理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等措施。治理通货紧缩要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抖动经济增长,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正确的消费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联系:第一,二者都必须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第二,二者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二、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我们必须进行具体分析。
一般来说,适度的通货紧缩,通过加强市场竞争,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挤去经济中的泡沫,也会促进企业加强技术投入和技术创新,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对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作用的一面。但过度的通货紧缩,会导致市场银根趋紧,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市场销售不振,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强化了居民“买涨不买落”的心理,左右了企业的惜投和居民的惜购,限制了社会需求的有效增长,最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增长下降。由此看来,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不利的一面。为此,我们必须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刺激国内需求,抑制价格下滑,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Ⅱ 增发货币会同时引起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吗
有可能引起通货膨胀。
不会引起通货紧缩。
Ⅲ 如果政府增加了货币供给那是会导致通货紧缩还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因为货币供给量大意味着钱多了,相对钱来说,物少了,因此,价格就高了。
Ⅳ 为什么国家乱发行货币就会造成通货膨胀
原因:纸币发行量过多,大大超过流通实际需要的数量,以致引起货币贬值,也叫通货膨胀。
其实, 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国家财政赤字的增加。政府为了挽救经济危机或弥补庞大的财政赤字,不顾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滥发纸币。他们之所以要利用这种办法来弥补财政赤字,是因为这种办法比起增加税收、增发国债等办法富于隐蔽性,并且简便易行。
【拓展】
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供远小于求)。纸币、含金量低的铸币、信用货币,过度发行都会导致通胀。
一般说,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不能说凡是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①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过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就会上涨。
②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
③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
④政策性调整,理顺价格关系会引起上涨。
⑤商品流通不畅,市场管理不善,乱收费、乱罚款,也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可见,只有在物价上涨是因纸币发行过多而引起的情况下,才是通货膨胀。
Ⅳ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区别与联系
这个问题简单回答就是货币发行速度和产出速度之间的差,货币增发速度超过了实物产出速度,就是通胀,反之就是通缩。当然这是课本的最简单的回答。
实际上未必如此,主要是在于这个所谓的货币的统计范围,在什么口径下,是多还是少?一般来说衡量货币总量的最常用口径是m2,但是m2增发未必是造成通胀。这里还有个流通货币的概念,也就是货币总量多了未必一定通胀,只有流通的货币增多了或者货币流动速度加快了才会通胀。所以仅仅从货币总量上看通胀和通缩其实是很难准确的。就像日本m2最近二十年一直在增加,但是大家普遍认为它是在通缩之中,物价没有上涨,就是总量和流通量这两个概念的范围不同。
另外通胀也是个很模糊的概念,在现实中起码分两个领域,一个是消费品领域,一个是房地产等投资品领域,货币多了未必是两个领域都通胀。有可能一个市场通胀,一个市场通缩,或者两者通胀幅度相差极大,对照最近二十年,很明显货币超发十倍左右的情况下,两个市场的通胀率相差极大。
所以通胀了一定是货币多了,但是货币总量多,本身未必一定会通胀,他得流通才行。然后流通了你还得看它在哪个市场里流通,只在投资品市场流动,还是也蔓延到了消费品市场。在贫富差距非常大的国家,自身产能又严重过剩,中低层收入涨幅很低的情况下,消费品市场很难有多大的通胀,这是为何cpi又被称为穷人生活必需品物价指数。多发的钱都被少数人拿走了,他们自身的消费品需求已经最大化,无法扩张,只能去向投资品市场,这就是现在房地产暴涨的收入原因。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就是“做蛋糕和分蛋糕”,在你参与做蛋糕的时候,获得一个凭证,然后拿这个凭证去兑换蛋糕。这个凭证,就是货币。
那么最理想的状态下,蛋糕有多大,就应该有与之匹配的兑换券。不过这会回到一个很头疼的基本问题:蛋糕到底有多大(也就是如何准确计算由劳动产出的价值)?由此,就会出现两种情况:兑换券印多了,或者是印少了。印刷新的蛋糕兑换券的速度超过了蛋糕本体的增长速度,这就叫通货膨胀,反之就叫通货紧缩。
在通胀的情况下,因为货币越放越不值钱。适度的通胀,会刺激消费,从而让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交换,可以让蛋糕变得更大更多,或者再说现实一点,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经济学基本原理有一条:政府往往在通胀率和失业率之间权衡。
Ⅵ 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如何应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财政政策是国家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它是客观存在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国家意志上的反映。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又是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工具。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
一、通货紧缩时采取的政策:
1、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国民收入,当总需求不足、失业增加时,中央银行采取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降低再贴现率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办法,扩大货币供应量,增加贷款规模,促进经济增长。
2、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可以直接增加总需求,还可以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带动私人投资的增加。在政府增加支出或减少税率的同时,抑制利率上升,扩大信贷,刺激企业投资,从而扩大总需求。
二、通货膨胀时采取的政策:
1、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当总支出过大、价格水平上升时,则中央银行采取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提高再贴现率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方法,以减少货币供给量和贷款规模,控制社会需求,抑制经济过热增长。
2、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或减少政府购买和投资,减少转移支付,缩小财政赤字等。
3、相配合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某些特定条件下,可以根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特点,按照相反方向配合使用这两种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助于通过减税和增加支出,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紧缩性货币政策,则可以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增长,从而减轻扩张性财政策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减少赤字,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则使利率下降,在紧缩预算的同时,松弛银根,刺激投资带动经济发展。
温馨提示:以上解释仅供参考,不作任何建议。
应答时间:2021-03-01,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Ⅶ 通货膨胀是因为增发货币造成的,政府为什么要增发货币呢
增发货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供参考:
1.一定程度的通胀也对经济是有好处的,通货紧缩会抑制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高增长就会需要更多的钱,银行也就得多印点。
2.偿还债务的需要。在政府赤字严重的情况下,发债、发货币也算是一个办法吧。而且通货膨胀对于作为债务人的政府来讲是有利的。因此,有人把政府铸币的权利作为一种铸币税来理解,因为它可以利用自己发行货币的权利,来使得社会财富的分配对它自己更有利。
3.人口的增长、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等因素,全社会的经济总量也会不断增大,而经济运行,是需要资金货币来支撑整个经济运行过程的,当经济总量增加后,原有的货币资金就不够用了,必须要合理的增发一部分货币,才能确保经济运行的平稳。若不增发货币,全社会所有企业都会出现资金紧张的状况,会影响企业正常经营,进而影响经济效益。
4.过度的通货膨胀是不可取的,政府工作人员是深知这个道理的,抑制通货膨胀不是宏观调控的唯一目标。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生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互相冲突的。
最典型的就是通货膨胀和就业,菲尔普斯曲线表明,通货膨胀与失业存在着短期的替代关系,也就是在短期中,降低失业会对应通胀的高涨。中国的情况来讲,失业是很严重的问题,社会影响很坏,为了降低失业,有时通胀是不可避免的。
若不增发货币,全社会所有企业都会出现资金紧张的状况,会影响企业正常经营,进而影响经济效益。所以,合理增发货币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但一定要防止过分发行货币。
Ⅷ 国家大量发行货币会引起通货膨胀货币发行多了中国不会更有钱吗什么情况会影响货币发行量
1:货币供给增长并非在任何时候都会主导通胀形势。当经济不在均衡增长状态时,经济形势变化是由货币需求主导的,只有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或者说经济处于偏热状态时,货币供给才会直接影响通货膨胀。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的全球金融环境下,宽松的货币供应可能演变成金融资本,这会产生一个非常不确定的通胀因素。2:货币发行多了不一定是更有钱的象征3:货币的基本功能是交易工具,凯恩斯主义理论下还是通胀工具。从这两个功能出发,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等于GDP增长率+平减指数即可。即确定了GDP增长目标和通胀目标,就可以确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了。但是,rmb增长率常年超过16%,09年达33%。通胀虽不严重,但资产价格波动剧烈,决策层是什么意思呢欧元通行于经济发展水平,监控水平不同的多国,通胀更不易被接受。欧元的发行量如何确定呢?又如何在多国之间分配呢?美元似乎不太讲货币发行量的问题。但数据显示美元发行量居然远低于中国,是何道理?似有理论说明:金融创新使得货币供应量很难界定,所以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不太关注货币供应量问题,而只盯住利率,这种说法确切么?既然都号称利率由市场决定,为何美联储又有“加息”之说呢?这不就是国家控制了么?以上自己有些想法,但主要是问题。希望与大家讨论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宏观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849022&page=1
Ⅸ 为什么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进而引起通货紧缩不是应该只是影响流通货币量嘛
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的原因:
纳百姓余钱,减少货币流通量,达到货币量供应减少的效果。
中央银行是卖出证券,那么卖东西肯定要收钱啦,钱回到中央银行里去,那些钱是从市场里抽回来的,市场货币供应量当然会减少啦。
央行买卖证券是在公开市场货币调控的一种。 发行债券也是货币调控的一种。
进而引起通货紧缩?
在某个阶段,增加货币供应量缓解通货紧缩的积极财政政策。
原因之一:通货紧缩最为直接的表现购买力下降,物价下跌。对宏观经济来说,是不利的,所以增加货币供应量是一种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
原因之二:这个积极是有条件的,也就是在通货紧缩的大环境的下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是这个环境,增加货币供应量,只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我国政府提出和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有其特定的经济社会背景和政策涵义的。
其特点:
1、阶段性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当前我国出现了需求不足,投资、出口和经济增长乏力,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剧等特殊情况下,在政策环境允许的限度内,所采取的一种阶段性或暂时性的适度扩张政策。也可以说,这是在国内经济有紧迫需要,政策实施又有现实可能的条件下,所作出的一种有条件的政策选择。
这里所谓客观需要,就是扩大内需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需要,是在货币政策因实施、操作通路局部受阻,其刺激需求的能力与效果受限的条件下,必须进行的一种政策选择。
而所谓政策环境允许,就是说,尽管国家财政收支形势较为严峻,但在银行有较多"存差",有富裕资金,企业因约束机制强化等原因而贷款谨慎等情况下,财政可以通过实施以适度扩张的国债政策为重点的积极财政政策,来达到扩展需求、刺激经济的目的。一旦这种政策环境发生变化,财政政策选择就需另行考虑。
2、定向性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在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企业机制转换也尚未完成,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等情况下,不宜也不能实行全面扩张的财政政策,而只能实施既有利于增加投资、开拓市场、扩大内需,又有利于调整和优化结构,促进体制改革深化的财政政策,即应该实行定向性的财政政策。正是有鉴于此,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选择了以调整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经济增长后劲和产业带动效应为目的,以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方向。
3、复合性
扩大内需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就其自身而言,没有局限于扩大财政对基础设施投资这一个方面,而是以扩大需求为主旨,注重多项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体现了政策复合性。
简要地说,除了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元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外,同时还发行了2700亿元特别国债,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充足率;
通过调整中央财政的支出结构,腾出180亿元,
专门用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和抗洪救灾等,即通过财政的转移性支出,以刺激消费与投资;
分批提高了一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调整了进口设备税收政策,降低了关税税率,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外商投资项目和国内投资项目,在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殖税,以此推动和增进外经贸方面的需求。
Ⅹ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那么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这些说法是非常含糊的。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到底是什么,根本无法预先知道,也是不可能达到的。经济增长则通胀总是存在的,物价永久性上涨。
劳动力变化导致就业量的变化,是通胀和通缩的根本原因。靠银行系统增加或者减少货币量是改变不了的。比如中国的经验,扩大就业和发展经济,靠的是改革开放,而不是降息这么简单。
同样的道理,如果劳动力减少而发生通缩,并使宽松货币政策能解决的。国内政策唯一可行的缓解措施是降低制度费用或者交易费用,对外政策只能是增加对外投资(利用国外劳动力,如果可能的话)。日本大喊大叫失去十年二十年,它什么也没有失去,它做得不错了;老龄化还能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