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和汉朝的货币各是什么
Ⅰ 秦朝的货币叫什么
秦朝的货币是半两钱,这是中国战国时期到汉朝前期广泛采用的一种铜货币。圆形方孔,又称方孔钱。秦朝时期将其作为全国强制推行的统一货币,从而确定了中国其后各朝代铜钱式样。
先秦半两
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年),秦国“初行钱”,将货币的铸造权收归国家,规定圆形方孔半两钱为国家法定货币,这被视作半两的起源。这一时期的半两钱重量在8克左右,采用原始的泥范铸法,不平整,未经修磨,外形和厚薄并不固定,特别是其方孔不方,有的甚至作圆孔,铭文用大篆,“两”字中的“人”部分较长,俗称“长人两”。
秦半两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国家强制推行秦半两,取代原六国自有的货币。这一时期的半两钱多由地方官府自行铸造,形制的差异有所缩小,但是仍然不能做到统一。钱体不圆,方孔仍有不方者。铭文用小篆,传说乃李斯手书,“两”字中的“人”部分较短,俗称“短人两”。
汉半两
刘邦建立汉朝后,决定重新铸造货币,但由于初期百废俱兴,所铸半两钱重量极轻,仅2克左右,俗称“榆荚半两”。随着经济逐渐好转,汉朝所铸半两钱的重量也逐渐增大。汉文帝时期铸四铢半两。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汉武帝在上林苑设立工场,将铸币权首次统一收归中央政府,废半两钱,始造五铢,标志着半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由五铢取而代之。
Ⅱ 秦朝钱币和汉朝钱币有什么区别 了初一历史题
秦朝统一货币用“半两”钱,汉朝常用“五铢”钱。西汉朝末王莽篡权,发行了“货布”、“小泉”“大泉”等货币。但汉朝(西汉、东汉)主要还是行用“五铢”。
Ⅲ 秦朝时用什么货币
秦朝的货币是半两钱,这是中国战国时期到汉朝前期广泛采用的一种铜货币。圆形方孔,又称方孔钱。秦朝时期将其作为全国强制推行的统一货币,从而确定了中国其后各朝代铜钱式样。
Ⅳ 秦朝的货币与汉朝的货币有什么共同特点
汉承秦制铸造半两
汉朝建立以后,因为刚刚经过严重的战争创伤,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百业凋敝,民生艰难。百姓生活困苦,购买力低下,社会能供应的生产、生活物资也不丰富。在这种情况下,秦半两币值过重,流通不便,不利于国民经济恢复的弊端就显现了出来。
汉高祖认为秦钱太重,于是允许获得政府授权的民间人士铸造轻小的货币,被称为荚钱。荚钱面值较轻,因而流通顺畅,特别适合于在特殊困难时期普遍贫困的平民使用。然而由于铸币权下放到私人手里,没有形成统一严格的管理,导致各地所铸货币形制各异,没有统一的标准。再加上前朝流弊犹存,各种不同样式、轻重的钱币同时在市场上流通,令百姓不知所从,货币的信用度很差。
还有一部分人借铸币牟利,在造币过程中掺假,随心所欲地偷换铸币原材料,任意减重,大量滥造,更加重了恶钱的泛滥,加重了百姓对货币的不信任感。
当时,长安城中一部分不法商人为了发国难财而囤积居奇,肆意哄抬物价,再加上恶钱泛滥所造成的货币贬值,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据《汉书》记载:“物痛腾跃,米至石万钱,马至匹百金”。一石米的价格竟与一斤黄金等价,而一匹马则要百金,也就是一百万钱,可见通货膨胀率有多高。
汉初颁行荚钱,固然是为了方便在战乱中丧失财产的百姓自救,另一个现实的原因则是由于汉朝开国时的六十二郡中,直接掌握在朝廷手里的只有区区十五郡,其余全部分给异姓或同姓诸侯王作为封国。
直接掌控在汉朝廷的这区区十五个郡,真正富有铜矿的地区很少,反而是南方的吴、楚之地铜山盛布。中央政府要铸钱又缺少铜料,于是只好以“秦钱重难行”作为财政困难、原料不足的遮羞布,一面大量回收旧币,销毁化为铸币的铜材;一面铸造耗用铜材量较少的轻钱。
当时的轻钱仍然被称为半两,但较之标准半两、甚至秦二世时的减重半两钱,重量已大大减轻。
一般认为,汉初官铸的半两钱,钱重只有三铢左右,仅及标准半两钱重的四分之一。民间私铸之钱,制作更为粗劣,钱重与官铸钱也有差异。
即使如此,中央所铸的轻钱仍不敷所用,于是,汉高祖又允许民间自铸荚钱,以发掘民间潜力,借助市场的力量自行增加货币供应量。
中央政府的这一举措仅是应急之举,虽然可解一时的燃眉之急,但也会助长了民间盗铸钱币的歪风,终究不是长久的解决办法。果然在吕后二年,即公元前186年,汉朝政府终于忍无可忍,不得不出手整顿混乱不堪的货币市场。
2.汉承秦制铸造金币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黄金正式宣布为法定货币。如果说秦朝由于二世而亡,因而出土的黄金货币很少,那么到了汉代,黄金货币出土的数量与范围就相当可观了。
根据20世纪以来载诸报刊的考古出土资料进行初步统计,汉代的黄金货币出土的报道共有26处,遍及14个省市。汉代黄金货币流通范围,已远远超出战国时期楚国的领域并且遍及全国。
汉代的黄金货币与楚国的爰金有所不同。西汉的黄金货币大多是饼块形状,大小不等。1968年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金饼40块,呈不规则圆饼形,中心内凹,背面粗糙。经鉴定,含金量为97%,每块大小、重量、厚度不等,共计719.4克,平均每块有17.99克.
在满城2号坟墓出土的29块金饼中,黄金含量为95%的,共计438.15克,平均每块只有15.11克,比满城1号墓出土的金饼每块少2.88克。
值得注意的是,满城2号墓出土的不规则饼状,周缘留有切割的痕迹,有的还经过锤打。很显然,这种饼块状的黄金货币,根据交易的需要,可以任意切割,仍处在比较原始的称量货币阶段。
河北满城汉墓,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墓,当为汉初的黄金货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汉初法令规定,黄金以斤为计算单位,但河北满城出土的黄金货币都在一两左右,这可能与汉初经济凋敝,黄金货币流通量较小有关。
到汉武帝时,黄金货币有了较大变化,那就是对马蹄金与麟趾金的铸造。到了汉武帝太始二年时,黄金货币有了比较固定的形制。
秦始皇统一货币时明确规定:“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而黄金则为“上币”。 汉代政府仍然像秦朝那样规定黄金是法定货币,黄金货币使用的地域几乎遍及全国,这已为考古资料所证实。河南扶沟县、西安汉上林苑、江苏盱眙南窑庄、辽宁新金县等地出土的黄金货币,都有“上”字。
很显然,这个“上”字可能与汉代称黄金货币为“上币”有关。为什么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却有这一相同的刻记出现?答案只有一个:这些“上币”是由中央政府或郡国统一铸行,然后分散到全国各地去的。
根据以上汉代黄金货币出土的情况来看,考古学者初步得出如下一些结论:汉代的黄金价值与秦代相同;汉代的黄金货币是法定的“上币”,流通地域较广,但每次出土量很少;黄金货币以饼块状为主,每块除一两型小金饼外,大致都在一斤左右;有些饼块状黄金货币底部刻有各种记号,有的刻有斤、两、铢的重量;黄金货币根据交易需要,可以任意剪凿,分散使用。
从以上结论中可以看出,汉代铸造的黄金货币仍处在比较原始的称量货币阶段。
3.汉承秦制铸造五铢钱
五铢钱最开始铸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钱重五铢,上有“五铢”两个篆字,因此而得名。
五铢钱继承了秦半两钱的形制,确立了圆形方孔,内外有郭,并发展成为轻重大小适度的铜质钱币。自汉武帝元狩五年至西汉末年,币制不复改变。
五铢钱流通七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流通时间最久的钱币。
Ⅳ 历史 战国七雄货币
当时各国都是以钟鼎文而发展起来的文字,可以笼统的称为大篆,但是在书写上有所不同~~~但是那个时代的人基本上还是能辨别的~~~类似现在的欧洲国家的语言,相近,易学。
至于货币主要是:秦、魏、韩(圜钱)燕、赵(布币)齐(刀币)楚(蚁币:也叫鬼脸钱)
下图是圜钱(也叫环钱)秦国货币,后演变成内方外圆的半两钱,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
Ⅵ 秦国统一的货币名称
秦国统一后的货币是“秦半两”。
从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前336年)起算,到秦灭亡(前206年),秦半两钱(含战国)的生产共延续了130年。
中期至西汉早期的青铜铸币。初为战国秦一国之铸币。始铸于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初行钱”,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而成为全国通行之法定货币。
(6)秦国和汉朝的货币各是什么扩展阅读:
秦始皇采取了两种统一货币的主要途径:
一是由国家统一铸币,严惩私人铸币,将货币的制造权掌握在国家手中。
二是统一通行两种货币,即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改黄金以“镒”为单位,一镒为二十两。铜钱以“半两”为单位,并明确铸金币明“半两”二字。铜钱造型为圆形方孔,俗称“秦半两”。
原来六国通行的珠玉、龟贝、银锡等不得再充当货币,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Ⅶ 战国秦汉时期的货币是
战国时期的货币是古布币。秦朝的货币是半两,汉朝货币是五铢。另外这些朝代贵金属金和银也是货币。
Ⅷ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都用的什么钱
这个比如说秦朝的时候有秦半两,汉朝的时候有汉五铢,另外其他的时候还有其他的铜钱,比如说开元通宝,从这也能够看的出来,古代铜钱刚开始的时候,应该是按照重量来计算单位,到后来的时候变成了年号铜钱。
Ⅸ 秦汉时期的主币包括
秦汉: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汉代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