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增发货币说明什么
Ⅰ 为什么增发纸币有利于缓解财政赤字
财政(国库)是政府通过税收等集中收取再根据公共需要/政治需要/经济发展需要集中分配资金,财政资金存放于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代理国库),当财政资金支出大于收取时,出现财政赤字,国家可能通过发国债等手段筹集资金以弥补.也可以向中央银行透支,透支不能弥补时,中央银行印发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形成了纸币的财政发行.这样财政赤字被弥补了,但市场上的货币量增加了,因为这部分货币发行并非是经济发展引起的货币需求而发行的,容易造成通货膨胀.
Ⅱ 增发人民币 如何流入市场 这个过程中是谁得利了,是如何得利的
信用货币是以国家名义作为法律担保,社会总物质储备作为价值支撑。增发货币是需要计算社会总生产力的发展情况以及现有货币的流通速度。如果生产力提高,比如1变成2,如果货币还是1的量,那国家就会出现通货紧缩。通货紧缩会使工厂裁员缩产,而这又会降低人民的购买力(减少收入),进而造成国家经济发展停滞。商品1变2,货币也1变2,这样就会使商品货币关系稳定,生产力持续发展。物质才是社会真正的财富,而生产力是转化物质的效率,换句话说生产力就是社会的财富,共同富裕是物质上的共同富裕也就是生产力能满足共同富裕(其实还有更加本质的回答,但本人暂时不方便透露,所以只能这样说了)漏了个,增发货币的最大受益人不是国家,而是政府、人民和企业,也就是全国!生产力发展才会是财富增加,增发货币是为了促进发展,所以增发货币的受益人是全国所有的人民和机关!又漏了个……货币由国家铸造,所以货币的流通肯定是从国家的手里就出去。国家宏观控制市场的手段有好几种,但经济方面的就财政支出和控制银行。财政支出有政府的行政支出、工程支出、国防支出、福利支出、还债、买债等。因为这些对象都会和市场具体接触,所以货币到时候也能流进市场(这不是主要的)。大头是银行,通过银行贷款和投资,政府可以最大限度的将增发的货币量投出去。因为银行本身就是市场的一部分,所以银行会自己主动的找到市场漏洞并用货币填上去。
Ⅲ 货币发行量增加说明什么,能说明居民消费力增加了么
不能,货币发行量增加有多方面原因,如市场上产品多而货币少,这会出现通货紧缩,要发行货币。也有可能是货币流通速度太慢,造成货币在市场上太少。还有可能是为了应对眼前经济形式,刺激消费,如08年左右为应对世界性经济疲软,大量发行货币,造成现在市场上货币太多,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总之,货币发行量增多不一定是好事,也不能说明居民消费水平增加。
Ⅳ 其他货币资金增加说明什么
其他货币资金增加说明企业流入的现金(包括各种可能:包括经营活动流入,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比上述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要多,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多,具体属于哪种增加,还要从几方面来分析。
(1)公司筹集资金能力。公司信誉好,向银行借款或发行股票、债券都会比较顺利。公司就可以适当减少持有的货币资金数量。
(2)公司对货币资金的运用能力。货币资金的运用也存在"效率"与"效益"的问题。上市公司运用货币资金的能力越强,资金在公司内部周转很快,公司就没有必要保留过多的货币资金。
会计处理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的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存出投资款、外埠存款等其他货币资金。
二、企业增加其他货币资金,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减少其他货币资金,借记有关科目,贷记本科目。
三、本科目可按银行汇票或本票、信用证的收款单位,外埠存款的开户银行,分别“银行汇票”、“银行本票”、“信用卡”、“信用证保证金”、“存出投资款”、“外埠存款”等进行明细核算。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持有的其他货币资金。
Ⅳ 中国人民银行增发的货币是如何流向市场的呢
货币投放不等同于纸币进入流通市场的概念。在现有的金融体系下,不妨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家庭现金资产的存在形式是什么样的?是银行活期、定期存款多些,还是一捆捆百元现钞贮存在家中多些?答案显而易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银行信用在民众中的普及,网点的覆盖逐渐遍布全国城乡,银行存款是比现金更好的资产存在形式。我们生活中日常持有的现金通常是为了购买支付的需要,持有多少现钞备付取决于日常现金支付的规模。
而大额的交易,在双方有一定互信的情况下,很多时候会选择银行转账支付,比现金交易更加便捷、安全(有效控制信用风险情况下),这是资金在银行体系中的流转,不影响现钞的投放和流通规模。
货币发行机制——商业银行央行贷款
商业银行央行贷款发行(相对被动)——商业银行因人民币现金不足,以商业票据或资产等进行抵押,向央行申请贷款换取人民币,然后通过发放企业贷款等方式让这部分人民币在国内进行流通,这部分人民币就是商业银行央行贷款发行的人民币。2005年汇改之后,据相关统计,我国人民币发行外汇占款方式发行占60%以上。
Ⅵ 某家银行能发行货币象征着什么
意味着该银行承担了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职能。但不一定是中央银行,如香港多家商业银行有货币发行权。
Ⅶ 增发货币流入社会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货币本身含金量不能升值。
升值就使得储存货币就可以获利,那么经营、生产、劳动就成为不是必要的,货币就会逐渐退出有投资风险的生产领域。货币的退出就会造成流通领域货币减少,通货紧缩,经济不景气,经济危机。
所以,世界各国货币的总趋势是贬值的。美国执行的最好,自三十年代以来平均年通涨率在5,就是每近二十年不在流通领域内的资金就缩水一半。所以,美国几乎没什么储蓄,所有的资金都在投资或消费领域,经济一直拥有活力。
欧元之父蒙代尔来京的时候,曾说过:在发展中国家,7以内的通涨率是正常的;在发达国家,5以内的通涨率是正常的。2以下的通涨率就是危险的,可能引发通货紧缩的。
所以,5左右的通涨率是一个货币松动的可以追求的理想目标。这是货币需要配套一。
中国自98年已经连续近7年通涨率低于2,是严重的通货紧缩,就是经济危机,而在这一经济危机过程中,教育领域,医疗领域的费用却在翻几倍的增长,要知道如果成本上涨,价格一定上涨,而某些领域成本上涨这么高,但物价却持续走低,那只有一种可能,某些领域的大量破产,或成本大幅度降低。这一降低的领域就是国有企业的大量破产与消亡,这些领域的工人下岗,被代之以更为廉价的农民工。
因为,大家都认为国有企业管理不善,应该消亡,所以,这一过程被认为理所当然,大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熟悉的生活,几十年物价不变,并没有随着自己工资的大幅度增长而有所感觉,也同样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而这次的物价上涨也并不是货币松动造成物价上涨,而是国际原材料以美圆结算,美圆贬值造成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原材料之外,粮食价格的上涨,使得中国最低层的农民工的工资承受力也达到了极限,就是他每个月原来能剩200元,现在几乎剩不到了。那么,原材料与民工工资的上涨必然引发下游产品价格的上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必须有相应的货币配套进行支持,如果没有,就是企业的大量倒闭、破产。最近,做小生意的,大家都在议论这个问题,就是成本上升,挤占完毕了利润空间,而下游的价格涨不上去,不知道能扛多久。
如果说,那连续七年的通货紧缩是整批拖跨了国企,那么这次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如果不进行松货币配套,那么就是大量的中小型民企破产,再次为外资腾出生存空间,因为他们没有资金瓶颈问题。
中国目前的资金回收率在30-50左右,就是经营企业当期流动资金需要下一到三个月才能收回,一旦资金链条扯断,货款拖完了自然就拖欠民工工资。
五十年代,中央只把经济紧缩多持续了56天,就有一半的企业停产了。所以,要收拾资本家很简单,继续通货紧缩就是了。
我们现在已经在经济危机中,这是货币需要配套二。
中国目前整个国家从计划经济体制全面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国的初始货币配置,是在对金圆券的改造中,紧缩的方式按商品的八分之一配置的。在转轨后,尽管持续的超经济发展速度发放,仍旧赶不上权利调拨经济市场化的速度,仍然通货紧缩。要知道,中国原来是几乎没有广告界、传媒界、网络、教育、医疗、房地产等领域的。
这是市场化货币需要配套三。
关于美国要求我们升值的问题,人家也不是无中生有的。国际统一价格的原材料、食品放在一边,同样的美圆在美国并不能买到在中国一样的服务与产品。一本教材,美国卖150美圆,中国恐怕不需要150人民币,其他诸如此类。也就是说人民币的币值确实比现在的汇率高。但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是40,如果升值,沿海地区的繁荣顷刻之间化为乌有,经济将陷入衰退,大量的失业(下岗的买断金已经没有了)不是中国政府能够承受的起的。要不大幅度升值,我们对内就要逐渐稀释货币,让人民币的真实币值接近现在的汇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减轻美国对我们升值问题的施压。
一个广场协议,让日本经济衰退了十年,至今也没有完全翻过身来,我们再继续在这个沟里翻船则属于愚蠢了。
这是汇率需要货币配套四。
中国目前内需不足,只能持续出口,扩大了贸易顺差,这是国内通货紧缩必然造成的外贸出超。
这是通货紧缩要求的货币配套五。
中国目前尽管银行利率低,但不是人人都能贷到的。民间信贷又有所增加,农民一般的信贷是三分利,北京城内也是典当行越开越多,月利息5,一个小企业主还说方便多了。这么高的利息率,说明这种产品供不应求,资金短缺。一般生意人之间的借贷利息也在10左右。
这是资金短缺要求的货币配套六。
以超市商业为例,每个每一种商品的上柜费是2500元,这还不算给超市采购员的钱,单独摆出来还要缴展示费,并且三个月以后能按月结帐都是好的;如果,中国不要说通货膨胀,哪怕是东西能卖出去,不愁卖,生产厂家何必受这样的盘剥。超市的价格有多低大家都是知道的。
中国目前,产品库存四万亿,是不是中国人真都富裕的用不了了,只能卖给外国人?显然不是,是不是积压的都是外国产品必须用外汇买?也不是,我们的外汇储备已经世界第一了。这一方面是中国有人有需要,但没有钱,一方面是中国企业不景气,产品已经价格压得不能再低了,中间就是缺那么一点资金的渠道来把它沟通起来。
这是产品产出需要的货币配套七。
当然,货币配套不是滥发货币,不是滥发贷款,资金一旦直接流入生产投资领域,目前的生产过剩状况就会更加严重。
它只能通过国家政策调整到消费领域。
我举的一个例子是:给农村和城市平民以下的公立大学大学生发放够他生活和学习80的助学金。就是家庭人均生活费不够1000元/月的大学生群。目前有不少贫困生挨饿,贷了款,如今就业困难很难按要求日期还上,前不久还有为这个问题自杀的学生。
给他们发放生活费,不会引发粮食价格上涨,因为人的饭量是有一定量的,他们挨饿并省不下多少粮食,在那里他们都得吃饭。其他他们能够需要的消费品:书籍、生活用品、简单衣服都是中国大量积压的产品。
这固然解决的是少数农村人的负担,农村考大学的人数很少,但因为这个负担过于沉重,解除掉会使这些家庭立即脱贫。
二,比如已经免除的农业税,中央如果不补贴,基层地方还得想办法征,因为我们的教师队伍和未私有化的医疗队伍也在财政体系里,光是发放他们的工资就占去贫困地区地方财政的百分之六十。把贫困地区拖欠的工资和以后的工资按月补上会引发通货膨胀吗?
三,义务教育费用。
四,城镇贫困人口的救济费用。
五,退伍军人、军烈属的抚恤费用。
这个过程是个渐进的,逐步的过程,发放的目的地主要是贫困地区和农村,目标通涨率5-7,只要不超过这个通涨率就可以慢慢稀释。而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尽可以紧缩。
这个过程,对贫困人口有利,因为他们是直接受益对象;对企业也有利,因为货币松动,产品销售就能逐渐增长;对工人有利,企业有钱不会不发工资的,企业有了利润,也就自然会给工人涨工资。
——这才能真正拉动内需。
但对手中存有大量人民币现金的人不利,那样人们就会把人民币换成外币。
——这样才能藏汇于民。并真正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
或者这些人将人民币用来投资,购买黄金、房产等——这样才能降低储蓄额。
这就是目前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Ⅷ 最近几次去银行取钱,都总是取到新钱,那说明银行还在增发货币
这两件事没有必然联系.
每年各国中央银行即便不增发货币,也要发出一部分新钞作为流通中退出市场的钞票替换.
何况商业银行到人民银行取出存款备用金的时候,人民银行可能给新钞,可能给旧钞.
Ⅸ 中国人民银行增发的货币是如何流向市场的呢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前,对外贸易的持续顺差使得外贸企业获得了可观的外汇收入,墙国的强制结汇制度要求企业将外汇收入兑换成人民币,成为留存在商业银行体系内的存款(外汇占款),银行体系使用这部分存款通过放贷实现了货币扩张,完成了货币投放。
进入新常态后,外汇占款的增长速度下降,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稳定经济增长,就需要有其它的主动调节手段来供应货币。效果最为明显的,就是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直接扩张银行体系将现有存款应用于贷款发放的能力。这种政策的使用通常比较慎重,理由显而易见。更为日常的操作方法,是央行的票据回购(收紧流动性)和逆回购(补充流动性)。逆回购供应货币的周期比较短(通常七日到一个月左右),规模也比较小(千亿规模),适用于短期对流动性的补充和调节,不过现阶段央行操作很频繁(日常)。
当然央行还有其它的方式来投放货币,不过相对而言没有前面提到的方法那么透明。再贷款、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PSL)、中期借贷便利(MLF)等方式,有资产质押式的投放,也有信用贷款式的投放,本质和原理上和逆回购没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投放规模和周期上更为灵活方便。具体的我就不多讲了,感兴趣自己查资料吧。
提到央行放水大家都知道量化宽松(QE),这种操作目前在墙国名义上还是没有的。操作方法是央行在二级市场直接购买国债、具备一定信用评级的企业债甚至于股票,直接向市场投放货币。资金进入银行体系后的货币扩张形式我就不再反复重复了。
Ⅹ 国家大规模增发货币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货币本身含金量不能升值。
升值就使得储存货币就可以获利,那么经营、生产、劳动就成为不是必要的,货币就会逐渐退出有投资风险的生产领域。货币的退出就会造成流通领域货币减少,通货紧缩,经济不景气,经济危机。
所以,世界各国货币的总趋势是贬值的。美国执行的最好,自三十年代以来平均年通涨率在5,就是每近二十年不在流通领域内的资金就缩水一半。所以,美国几乎没什么储蓄,所有的资金都在投资或消费领域,经济一直拥有活力。
中国自98年已经连续近7年通涨率低于2,是严重的通货紧缩,就是经济危机,而在这一经济危机过程中,教育领域,医疗领域的费用却在翻几倍的增长,要知道如果成本上涨,价格一定上涨,而某些领域成本上涨这么高,但物价却持续走低,那只有一种可能,某些领域的大量破产,或成本大幅度降低。这一降低的领域就是国有企业的大量破产与消亡,这些领域的工人下岗,被代之以更为廉价的农民工。
因为,大家都认为国有企业管理不善,应该消亡,所以,这一过程被认为理所当然,大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熟悉的生活,几十年物价不变,并没有随着自己工资的大幅度增长而有所感觉,也同样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而这次的物价上涨也并不是货币松动造成物价上涨,而是国际原材料以美圆结算,美圆贬值造成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原材料之外,粮食价格的上涨,使得中国最低层的农民工的工资承受力也达到了极限,就是他每个月原来能剩200元,现在几乎剩不到了。那么,原材料与民工工资的上涨必然引发下游产品价格的上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必须有相应的货币配套进行支持,如果没有,就是企业的大量倒闭、破产。最近,做小生意的,大家都在议论这个问题,就是成本上升,挤占完毕了利润空间,而下游的价格涨不上去,不知道能扛多久。
如果说,那连续七年的通货紧缩是整批拖跨了国企,那么这次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如果不进行松货币配套,那么就是大量的中小型民企破产,再次为外资腾出生存空间,因为他们没有资金瓶颈问题。
中国目前的资金回收率在30-50左右,就是经营企业当期流动资金需要下一到三个月才能收回,一旦资金链条扯断,货款拖完了自然就拖欠民工工资。
五十年代,中央只把经济紧缩多持续了56天,就有一半的企业停产了。所以,要收拾资本家很简单,继续通货紧缩就是了。
我们现在已经在经济危机中,这是货币需要配套二。
中国目前整个国家从计划经济体制全面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国的初始货币配置,是在对金圆券的改造中,紧缩的方式按商品的八分之一配置的。在转轨后,尽管持续的超经济发展速度发放,仍旧赶不上权利调拨经济市场化的速度,仍然通货紧缩。要知道,中国原来是几乎没有广告界、传媒界、网络、教育、医疗、房地产等领域的。
中国目前内需不足,只能持续出口,扩大了贸易顺差,这是国内通货紧缩必然造成的外贸出超。
这是通货紧缩要求的货币配套五。
中国目前尽管银行利率低,但不是人人都能贷到的。民间信贷又有所增加,农民一般的信贷是三分利,北京城内也是典当行越开越多,月利息5,一个小企业主还说方便多了。这么高的利息率,说明这种产品供不应求,资金短缺。一般生意人之间的借贷利息也在10左右。
这是资金短缺要求的货币配套六。
以超市商业为例,每个每一种商品的上柜费是2500元,这还不算给超市采购员的钱,单独摆出来还要缴展示费,并且三个月以后能按月结帐都是好的;如果,中国不要说通货膨胀,哪怕是东西能卖出去,不愁卖,生产厂家何必受这样的盘剥。超市的价格有多低大家都是知道的。
中国目前,产品库存四万亿,是不是中国人真都富裕的用不了了,只能卖给外国人?显然不是,是不是积压的都是外国产品必须用外汇买?也不是,我们的外汇储备已经世界第一了。这一方面是中国有人有需要,但没有钱,一方面是中国企业不景气,产品已经价格压得不能再低了,中间就是缺那么一点资金的渠道来把它沟通起来。
这是产品产出需要的货币配套七。
当然,货币配套不是滥发货币,不是滥发贷款,资金一旦直接流入生产投资领域,目前的生产过剩状况就会更加严重。
它只能通过国家政策调整到消费领域。
我举的一个例子是:给农村和城市平民以下的公立大学大学生发放够他生活和学习80的助学金。就是家庭人均生活费不够1000元/月的大学生群。目前有不少贫困生挨饿,贷了款,如今就业困难很难按要求日期还上,前不久还有为这个问题自杀的学生。
给他们发放生活费,不会引发粮食价格上涨,因为人的饭量是有一定量的,他们挨饿并省不下多少粮食,在那里他们都得吃饭。其他他们能够需要的消费品:书籍、生活用品、简单衣服都是中国大量积压的产品。
这固然解决的是少数农村人的负担,农村考大学的人数很少,但因为这个负担过于沉重,解除掉会使这些家庭立即脱贫。
二,比如已经免除的农业税,中央如果不补贴,基层地方还得想办法征,因为我们的教师队伍和未私有化的医疗队伍也在财政体系里,光是发放他们的工资就占去贫困地区地方财政的百分之六十。把贫困地区拖欠的工资和以后的工资按月补上会引发通货膨胀吗?
三,义务教育费用。
四,城镇贫困人口的救济费用。
五,退伍军人、军烈属的抚恤费用。
这个过程是个渐进的,逐步的过程,发放的目的地主要是贫困地区和农村,目标通涨率5-7,只要不超过这个通涨率就可以慢慢稀释。而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尽可以紧缩。
这个过程,对贫困人口有利,因为他们是直接受益对象;对企业也有利,因为货币松动,产品销售就能逐渐增长;对工人有利,企业有钱不会不发工资的,企业有了利润,也就自然会给工人涨工资。
——这才能真正拉动内需。
但对手中存有大量人民币现金的人不利,那样人们就会把人民币换成外币。
——这样才能藏汇于民。并真正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
或者这些人将人民币用来投资,购买黄金、房产等——这样才能降低储蓄额。
这就是目前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