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調期貨賣的是什麼
1. 期貨與股票的區別
1、性質不同
股票是實繳資本投資,一般都是按實繳資本來投資的,自己有多少錢就買多少股。
期貨是負債投資,是自己只交一部分保證金給期貨公司,另外的錢都是借期貨公司的。
2、交易方式不同
股票是單向交易,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只能先買入股票,才有權賣出股票。
而期貨投資者既可以先買進也可以先賣出,也就是雙向交易。
3、定義不同
股票是股份公司發行的所有權憑證,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給叢猛兄各個股東作為持股憑證並藉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每股股票都代表股東對企業擁有一個基本單位的所有權。
期貨主要不是貨,而是以某種大眾產品如棉花、大豆、石油等及金融資產如股票、債券等為標的標准化可交易合約。因此,這個標的物可以是某種商品(例如黃金、原油知叢、農產品),也可以是金融工具。
2. 期貨屆四大天王之「南帝」葉慶均:百億富翁的人生起落
葉慶均,人稱「南帝」,是中國期貨屆的老一輩傳奇人物。他的崛起始於大豆牛市,成名於棉花牛市,三次沉浮,使他在期貨武林中聲名遠播。然而,他神秘低調,神龍見首不見尾,為他的故事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生於1969年的葉慶均,畢業於鞍山鋼鐵學院。在寧波銅材廠工作三年,為他後來的期貨之路打下了堅實的現貨背景。
葉慶均的期貨生涯始於足佳期貨,擔任操盤手。後公司倒閉,他轉而開始了個人期貨投資。在國家大力整頓期貨市場的時期,葉慶均經歷了多次大起大落。他曾在兩次爆倉後,幾乎傾家盪產,甚至萌生過輕生的念頭。但最終,他熬過了艱難時期,迎來了新的曙光。
2003年,國內期貨市場煥發新生機。葉慶均押注豆類,一舉賺取500萬,隨後又抓住銅、橡膠牛市的機會,到2006年底,他的資產已達6000萬。
2010年,葉慶均判斷全球棉花將掀起大牛市,調動資金大舉做多。短短兩個月,棉花價格翻倍,年底他的資產激增至數十億,這成為他人生的轉折點。然而,他與「棉花大王」林廣茂的較量中,因判斷失誤,損失慘重。次年,葉慶均集結資金反擊林廣茂,利用其公開操盤思路的弱點,最終取得勝利。同年,葉慶均在多個品種上大賺30億,資產傳傳已達百億元。
葉慶均在期貨市場創造了驚人的投資收益,樹立了江湖地位。但他始終保持低調,為人和藹可親、謙遜有禮,從不接受專訪,以低姿態為人處世。他無論身處困境,仍能勇往直前,成名後也始終保持冷靜。葉慶均,名副其實的「南帝」。
3. 做股票的為什麼很多都不願意做期貨
因為水平不夠,而且對期貨了解太少,股票有幾個不是被股評家忽悠進股市,但是期貨比較低調,因為要求水平比較高,但是有句話是,有錢的人做股票,沒錢的人做期貨
4. 套路|銅王馮成毅:不忠不義不孝之人不可能成為成功投資者
馮成毅,被尊稱為「期貨小二哥」,憑借二十年的專注和低調,以嚴苛的自我要求在期貨市場取得了顯著成就,他強調德行在投資中的重要性。他認為,不忠不義不孝之人不可能在期貨投資中取得成功。
馮成毅在期貨界以銅為單一品種專注,拒絕「滬銅大王」稱號,堅持低調和勤奮。他關注的不僅僅是銅,還包括關聯性強的其他品種和國際基本面信息,如外匯和美股的變化。他堅持做慈善,認為投資不僅僅是技術與基本面,更是人生德性和閱歷的檢驗。盡管取得冠軍,但他選擇不做期貨資管,只對有德行的投資者開放,他追求的是穩定盈利而非暴利。
馮成毅的經歷表明,成功的期貨交易者不僅需要深厚的技術功底,更需要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態度。他認為,與家人保持良好關系,生活中的樂趣和靈感也可能在不經意間帶來投資機會。
在馮成毅看來,一個成功的期貨交易者應該具備高尚的德行,扎實的技術功底,以及平衡生活與交易的能力。他強調,期貨是人生的縮影,投資者的道德品質在交易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5. 為什麼做期貨掙錢後都很低調
因芹液為期貨風險大
市場不缺嘩首陪明星
但是缺壽星
很亂蠢多掙錢的人都經常爆倉的
所以要低調。
6. 為何期貨能持續盈利的人都很謙虛
期貨界有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叫傅海棠,他在2016年賺了10個億,農民出身,沒有多少文化,為人低調沒有架子。小有名氣之後,別人去請教他,他說,「你比我有文化,但是我做期貨的時間比你長一些,簡單地聊一下我對期貨的感受」。
炒股界有位喋喋不休的人物叫中國股民,他在牛市賺了個把萬,逢人便談起自己獨具慧眼,選股一流。
如果你是位股民,看到這里也不要生氣,我並沒有要貶低炒股的意思,只是明顯覺得身邊玩期貨的朋友比炒股的朋友普遍要謙虛的多,這究竟是為何?
我問了一下身邊一位潛心研究棉花期貨的朋友,他說,「期貨這東西,是越做越不懂。」
大家都知道期貨是一個容易產生暴富和暴虧的行業,這個市場浮浮沉沉,一夜暴富的例子不佔少數,但稍不留意也可能就是慘痛爆倉。
剛進去期貨市場的人,運氣好了抓到一個行情,然後驚訝於錢竟然來的如此之快,在這種時候就容易滋生好賭的心理,賺了的時候繼續加大籌碼玩一把更大的,頻繁交易無視風控;虧了的時候就輸錢的賭徒上身,孤注一擲企圖翻盤。
結果,都是以黯然離場收局。
我們都說炒股炒股,但從沒聽到過有人說炒期貨的,期貨要是炒的話,我怕能把你房屋都給炸飛了。
有前人總結一下,適合期貨市場的人首先要具備以下兩條:
1. 不貪錢,超脫,看破金錢看破紅塵,能持續保持良好心態
2. 永遠謹慎風控,對市場敬畏謙虛
僅僅這兩條,就足以淘汰95%以上的人了。
濃湯野人「林廣茂在2010年的一波堪稱波瀾壯闊的棉花行情中一戰成名。此人操作手法大膽、激進,曾在公開場合坦言,」賬戶浮虧60%對我而言是一種常態,我的風格是滿倉加倉交易「
經此一戰之後,市場對其關注度也與日俱增,當時年少輕狂的林廣茂變得自負,多次公然曬單,被對手看清了底牌,不到兩年,他就在棉花期貨上遭遇資金圍剿,認虧出局。
林廣茂總結一下,關於2012年棉花的失利,原因是過度自信之後信心膨脹的必然結果。
」一把做多、一次做空,短短一年多時間,從600萬做到20多億,一下就感覺自己無所不能了,信心膨脹到了想協助政府去完成點雄圖偉業的地步。「
這次失利,也讓他清醒了很多:」用一個大的代價,換取一個自我認識和修煉的升華,很值得「。
一位曾接觸過林廣茂的期貨界人士表示,現在的林和以前相比,低調了許多,話不多,並且對佛學興趣濃厚,給人的感覺是心非常寧靜。
所以,能在期貨市場存活下來的人,大多具有謙遜的秉性。尤其是在期貨市場經歷過破產的人,更會對這個市場心生敬畏,即便下次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也不會那麼輕易的被勝利沖昏頭腦。
因為你清楚地知道,期貨可以把你捧上天,也可以一巴掌把你拍回解放前。
再回到文章開頭我朋友講的」越做越不懂「這個話題。其實並不是真的越學越退步了,而是因為你懂的更多了。
人的知識就像一個圓,圓內是已知,圓外是未知,你知道的越多,圓圈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做期貨交易,永遠不要停止學習「
一個做期貨的人,一定打從心底里注重學習這件事情,因為這個市場的誘惑太大,獲利的本能會促使你不斷去學習。
這里所說的學習,絕非只是學習期貨的基礎知識,也不是看完市面上所有的技術分析類書籍就夠了的。
就憑借把一本菜譜倒背如流,你就能做好菜了嗎?
你要學習的,是如何構建自己的交易理念,形成一套自己的交易邏輯,能夠對市場表現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斷,另外還包括計劃能力、技術分析能力、行情判斷能力,保持平常心的能力等等。
所以說期貨的學習難度,不亞於在期貨市場能穩定獲利的難度。而這一門檻,也使得很多人望而卻步。
況且很多東西,不是你想學就能學會的,任何一個擁有一套自己的期貨交易體系的人,在這之前都交過很大一筆學費。
」其實大部分投資者註定會是輸家,這是無法改變的。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要帶著自己的眼光去學習,尤其是剛入門的時候,開始時就覺得自己能看懂市場,太高估自己了。很多做了很久的交易的人,才覺得自己學會的只是鳳毛麟角。「——某期貨操盤手
在不斷學習的路上,懂得越來越多了,不懂的也越來越多了,視野和格局更大了,對自己的認知也更清楚了,這也是期貨玩家們為人更謙虛的原因之一。
另外,或許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理由:謙虛可以少說話,而少說話是因為沒有共同語言。
就我所了解的,做期貨的人,一般都不愛與人交流,更確切地說,是不愛同菜鳥交流
他們看不起新手嗎?
也不見得。
是因為他們講的話,你未必聽的懂。
期貨交流的意義,不在於各執己見,而在於引發思考,思考則是為了完善自己的交易邏輯,從而能去打敗其他參與者賺取利潤。大部分期貨高級玩家都是獨行者,不盲目迷信,也不指望抱別人大腿,獨立思考,自主判斷。
當你身邊有哪個朋友自傲地讓人想打他時,那趕緊建議他去期貨市場走一遭吧,我想效果一定不輸變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