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期貨股權 » 公司外部合夥人股權激勵怎麼設計

公司外部合夥人股權激勵怎麼設計

發布時間: 2025-07-22 19:14:39

『壹』 合夥人股權設計應該注意什麼

「合夥人制」這兩年在商界比較受關注,像萬科、阿里巴巴、小米、漢王、復星等一些著名企業都在推行「合夥人制」,很多中小企業也在學習和嘗試。大家都非常看好這種創業或經營模式,這種模式也的確非常有效,不過在實施之前我們還是要分析、理解透徹,並建立起與之匹配的合理機制再去落地,這樣成功的概率就要高得多,不然就會為一知半解和倉促實施付出代價。
合夥人機制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合夥人的進入機制、退出機制、決策機制、分配機制等,本文只論述其中的利益分配機制,也就是最基本的責權利的匹配。
不同時期的責權利主體
在現在的企業里通常有三種人:投資人、員工、合夥人。投資人只出錢,員工只出力,合夥人既出錢又出力。 從這個概念來看,合夥人制本質上是讓人力資本這種生產要素的利益主體都擁有主導權,最終實現「共同出資、共同經營、共享利潤、共擔風險」的目地。
在工業化時代,貨幣資本起主導作用,人力資本起輔助作用,資本決定企業控制權和剩餘收益權,經理人只是資本的委託代理人,其權力有限,並受到資本的監督,收益也有限,並且是稅前收益。由於是資本決定著企業控制權和剩餘收益權,所以資本也承擔所有風險,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這種狀況是合情合理的。

在知識經濟時代,人的因素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在很多輕資產領域,人力資本也就是合夥人或合夥人團隊開始起主導作用,貨幣資本起輔助作用,合夥人決定企業控制權,如阿里巴巴、小米、萬科等,這種情況下剩餘收益權該由誰來決定呢?通常,結果在哪裡,心就在哪裡,利益在哪裡,重點就在哪裡。如果此時讓資本決定剩餘收益權,合夥人顯然不會願意,而合夥人決策產生的風險比如重大虧損等,如果讓資本承擔全部或者大部分也是不合理的,那麼只有讓合夥人決定剩餘收益權,才能充分體現權力和責任對等、風險和收益對等的原則,才是比較合理的,關鍵是怎麼設計這種機制呢?
合夥人機制設計的幾種模式
在合夥人和投資並存的企業里,會有多個利益主體,針對每一個不同的利益主體,可以設計不同的治理模式,可供參考的模式是有限合夥制。在有限合夥制中,有限合夥人(LP)負責出資,不參與管理,不承擔風險,普通合夥人(GP)負責投資經營管理,雖然只是出了一部分資,也要承擔無限責任。還有一種可以借鑒的模式是投資理財中的「優先」和「劣後」理論,優先順序收益享有相對確定且封頂的預期收益率,如債權人,而劣後級收益則沒有確定的收益率目標,投資所產生的剩餘收益都歸屬於劣後級,當投資發生損失時,則首先由劣後級承擔,最後才是優先順序,體現的是風險和收益對等原則。

在由合夥人主導或部分主導的企業里,通常要根據公司章程中賦予合夥人的權利來確定合夥人應該承擔的責任,這是比較理性的方法,如果合夥人掌握經營權,那麼合夥人就要承擔所有的經營風險,如果合夥人掌握決策權,合夥人就要承擔所有的決策風險,只有這樣才是對合夥人和投資人比較合理、公平的模式。
責權利高度統一是合夥人機制設計的重點
合夥人機制,其實就是責權利高度統一的機制,出發點從權力開始,有多大權力,就有多大責任,並享有相對應的利益。
我個人認為在這個方面做的最好的就是濟南的韓都衣舍了,它的小組制非常典型。他們把一線部門分了280多個小組,各個小組經營權完全由他們自己掌握,各個小組的責、權、利高度統一,如圖1韓都衣舍小組制的責、權、利所示。

在工業化時代,人力資本既不承擔風險也不享有最終的剩餘收益,而在知識經濟時代,當人力資本主導企業,人力資本就應該享有最終收益並承擔最終風險。也就是當投資取得相對合理、穩定或有一定增長的回報後,剩餘的收益都應由合夥人來分配,如果發生虧損,也應由合夥人承擔虧損,同時還要支付投資人應得的合理回報。圖2和圖3就是對不同時期人力資本享有的收益分配不同的描述。

為了避免出現發生虧損時合夥人無力承擔的困境,可以採用延期支付的方式把每年度合夥人應得收益的一部分留在企業作為風險保障金。泰山管理學院就是這么做的,各個部門年終獎金的1/2延期2年支付,如果未來有虧損就要先用來彌補虧損。
菏澤真得利連鎖超市採用的也是類似的模式,這家公司每年現任店長和部分優秀的副店長都可以競聘所有門店店長,誰的目標高,誰當店長,如果到年終未完成承諾目標,則應先補齊公司應得收益(完成目標時的公司收益),沒能競聘上崗的就自動下崗,經過多年實踐效果非常好,如圖4所示。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達到權力和責任、風險和收益的高度統一,投資人、合夥人、經理人各自享有各自的權力並各得其所,同時也承擔各自相應的風險。當然,這三者的身份並不是割裂、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比如公司可以通過股權認購和股權激勵讓經理人成為公司合夥人,同樣,如果合夥人有別的追求而離開公司,那他也可以做一個純粹的投資人。但是不管如何改變身份,責權利的統一始終是合夥人制的重點。
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合夥人制」也一樣,合夥人會不會利用自己對企業的控制權傷害投資人利益、會不會產生關聯交易、會不會有合夥人搭便車等,這些都是要在設計合夥人機制的時候充分考慮的,並且需要及時調整的,或者結合其它模式一並使用,保證合夥人機制可以發揮其最大的正向作用。
泰山管理學院

『貳』 如何設計一套實用的股權激勵方案

員工股權激勵方案設計
一、幾個概念:
1、期權VS限制性股權VS利益分成
(1)期權,是在條件滿足時,員工在將來以事先確定的價格購買公司股權的權利。 限制性股權,是指有權利限制的股權。 相同點:從最終結果看,它們都和股權掛鉤,都是對員工的中長期激勵;從過程看,都可以設定權利限制,比如分期成熟,離職回購等。 不同點:激勵對象真正取得股權(即行使股東權利)的時間節點不一樣。 對於限制性股權,激勵對象取得的時間前置,一開始即取得股權,一取得股權即以股東身份開始參與公司的決策管理與分紅,激勵對象的參與感和心理安全感都會比較高,主要適用於合夥人團隊。 對於期權,激勵對象取得股權的時間後置。只有在達到約定條件,比如達到服務期限或業績指標,且激勵對象長期看好公司前景掏錢行權後,才開始取得股權,參與公司的決策管理與分紅。在期權變為股權之前,激勵對象的參與感和心理安全感較低。 股權激勵,也可以成為一種儀式,可以成為把公司組織細胞激活的過程,給創始人松綁、把責任義務下沉的過程。
(2)利益分享:主要有股票增值權、虛擬股票,或直接的工資獎金。利益分享主要是一事一結,短期激勵。
2、最容易出現的問題:
(1)股權激勵的初心
授予股權不是說你把股權給出去就完事兒了,重點是通過授予股權的過程,結合公司機制,賦予員工管理企業的權利和責任。這是「我是MT」公司CEO邢山虎分享做公司股權激勵時的心得分享。 員工股權激勵的初衷就是要激勵員工,因此創業公司在進行員工股權激勵方案設計時首先要圍繞著激勵員工的這個初衷來展開。股權激勵文件,會涉及對激勵對象各方面的權利限制,包括股權分期成熟,離職時股權回購等安排。這些制度安排,都有其商業合理性,也是對公司與長期參與創業團隊的利益保護。 公司管理團隊和創始人在進行員工股權激勵方案設計時最容易出現的一個問題是:在整個執行過程中容易一直站在公司的立場來保護公司和創業團隊的利益,捨本逐末,忽視了對員工激勵的初衷。
(2)溝通不暢
公司進行股權激勵時,公司員工一直處於弱勢地位: 從參與主體來看,這款產品用戶的一方為公司,一方為員工; 從身份地位來看,員工與公司有身份依附關系,處於弱談判地位; 從激勵過程來看,員工基本不參與游戲規則的制定,參與感弱。法律文件本身專業性強,晦澀難懂,境外架構下的交易文件,還全是英文文件。 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員工在簽署的期權協議中,會對在公司服務時間有嚴格的限制,員工不明白、不理解這些冷冰冰制度安排背後的合情、合理性與商業邏輯,員工很可能會把股權激勵看成賣身契。另外如果公司是按照百分比分配股權,對於拿到百分之零點幾個點期權的員工來說,會覺得公司太摳門,我的股票為什麼會這么少?為什麼要簽這么繁瑣的文件,不信任我們嗎? 如果溝通不到位,員工的激勵體驗會極差。股權激勵的初心又決定了,員工必須真的被激勵。 (3)如何溝通
講清員工期權的邏輯:員工期權的邏輯是員工通過一個很低的價格買入公司的股權,並以長期為公司服務來讓手裡的期權升值。 首先是員工買入期權的價格低:公司在給員工發放期權時,是以公司當時估值的一個極低的價格把股權賣給員工,員工在買入股權的時候就已經賺錢了。 另外員工手裡期權是未來收益,需要員工長期為公司服務來實現股權的升值。因此期權協議不是賣身契,而是給員工一個分享公司成長收益的機會。 關於期權員工會由很多問題、內心會反復去找答案、但又不會公開問公司的問題:比如如何拿到這些股權,股權什麼時候能夠變現以及如何變現,這些問題都需要和員工有一個充分的溝通。 很多員工也會問為什麼自己的期權那麼少? 公司要做起來需要很多人的努力,需要預留足夠多的股權給後續加入的員工。
二、員工股權激勵的步驟員工期權激勵,會經歷四個步驟,即授予、成熟、行權、變現。 授予,即公司與員工簽署期權協議,約定員工取得期權的基本條件。 成熟,是員工達到約定條件,主要是達到服務期限或工作業績指標後,可以選擇掏錢行權,把期權變成股票。 行權,即員工掏錢買下期權,完成從期權變成股票的一躍。 變現,即員工取得股票後,通過在公開交易市場出售,或通過參與分配公司被並購的價款,或通過分配公司紅利的方式,參與分享公司成長收益。
三、員工股權激勵的進入機制:
1、定時: 有的創業者,在公司很初創階段,就開始大量發放期權,甚至進行全員持股。我們的建議是,對於公司核心的合夥人團隊,碰到合適的人,經過磨合期,就可以開始發放股權。 但是,對於非合夥人層面的員工,過早發放股權,一方面,股權激勵成本很高,給單個員工三五個點股權,員工都可能沒感覺;另一方面,激勵效果很差,甚至會被認為是畫大餅,起到負面激勵效果。 因此,公司最好是走到一定階段(比如,有天使輪融資,或公司收入或利潤達到一定指標)後,發放期權的效果會比較好。 發放期權的節奏: 要控制發放的節奏與進度,為後續進入的團隊預留期權發放空間(比如,按照上市前發4批計算);全員持股可以成為企業的選擇方向,但最好是先解決第一梯隊,再解決第二梯隊,最後普惠制解決第三梯隊,形成示範效應。這樣既可以達到激勵效果,又控制好激勵成本;期權激勵是中長期激勵,激勵對象的選擇,最好先戀愛,再結婚,與公司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期。
2、定人 股權激勵的參與方,有合夥人,中高層管理人員(VP,總監等),骨幹員工與外部顧問。 合夥人主要拿限制性股權,不參與期權分配。但是,如果合夥人的貢獻與他持有的股權非常不匹配,也可以給合夥人增發一部分期權,來調整早期進行合夥人股權分配不合理的問題。 中高層管理人員是拿期權的主要人群。
3、定量 定量一方面是定公司期權池的總量,另一方面是定每個人或崗位的量。 公司的期權池,10-30%之間較多,15%是個中間值。期權池的大小需要根據公司情況來設定。 在確定具體到每個人的期權時,首先先考慮給到不同崗位和不同級別人員期權大小,然後再定具體個人的期權大小。在確定崗位期權量時可以先按部門分配,再具體到崗位。 公司總池子確定下來,再綜合考慮他的職位、貢獻、薪水與公司發展階段,員工該取得的激勵股權數量基本就確定下來了。同一個級別的技術大拿,在VC進來之前就參與創業、在VC進來後才加入公司、在C輪甚至IPO前夕加入公司,拿到的期權應該設計成區別對待。另外,公司也可以給員工選擇,是拿高工資+低期權,還是拿低工資+高期權。創始人通常都喜愛選擇低工資高期權的。 邵亦波分享過他在所創辦易趣公司期權發例的標准。比如,對於VP級別的管理人員,如果在天使進來之前參與創業,發放2%-5%期權;如果是A輪後進來,1%-2%;如果是C輪或接近IPO時進來,發放0.2%-0.5%。對於核心VP(CTO,CFO,CTO等),可以參照前述標准按照2-3倍發。總監級別的人員,參照VP的1/2或1/3發放。

『叄』 針對企業員工怎麼做股權激勵方案

一、幾個概念:

1、期權VS限制性股權VS利益分成

(1)期權,是在條件滿足時,員工在將來以事先確定的價格購買公司股權的權利。 限制性股權,是指有權利限制的股權。 相同點:從最終結果看,它們都和股權掛鉤,都是對員工的中長期激勵;從過程看,都可以設定權利限制,比如分期成熟,離職回購等。 不同點:激勵對象真正取得股權(即行使股東權利)的時間節點不一樣。 對於限制性股權,激勵對象取得的時間前置,一開始即取得股權,一取得股權即以股東身份開始參與公司的決策管理與分紅,激勵對象的參與感和心理安全感都會比較高,主要適用於合夥人團隊。 對於期權,激勵對象取得股權的時間後置。只有在達到約定條件,比如達到服務期限或業績指標,且激勵對象長期看好公司前景掏錢行權後,才開始取得股權,參與公司的決策管理與分紅。在期權變為股權之前,激勵對象的參與感和心理安全感較低。 股權激勵,也可以成為一種儀式,可以成為把公司組織細胞激活的過程,給創始人松綁、把責任義務下沉的過程。

(2)利益分享:主要有股票增值權、虛擬股票,或直接的工資獎金。利益分享主要是一事一結,短期激勵。

2、最容易出現的問題:

(1)股權激勵的初心

授予股權不是說你把股權給出去就完事兒了,重點是通過授予股權的過程,結合公司機制,賦予員工管理企業的權利和責任。這是「我是MT」公司CEO邢山虎分享做公司股權激勵時的心得分享。 員工股權激勵的初衷就是要激勵員工,因此創業公司在進行員工股權激勵方案設計時首先要圍繞著激勵員工的這個初衷來展開。 股權激勵文件,會涉及對激勵對象各方面的權利限制,包括股權分期成熟,離職時股權回購等安排。這些制度安排,都有其商業合理性,也是對公司與長期參與創業團隊的利益保護。 公司管理團隊和創始人在進行員工股權激勵方案設計時最容易出現的一個問題是:在整個執行過程中容易一直站在公司的立場來保護公司和創業團隊的利益,捨本逐末,忽視了對員工激勵的初衷。

(2)溝通不暢

公司進行股權激勵時,公司員工一直處於弱勢地位: 從參與主體來看,這款產品用戶的一方為公司,一方為員工; 從身份地位來看,員工與公司有身份依附關系,處於弱談判地位; 從激勵過程來看,員工基本不參與游戲規則的制定,參與感弱。法律文件本身專業性強,晦澀難懂,境外架構下的交易文件,還全是英文文件。 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員工在簽署的期權協議中,會對在公司服務時間有嚴格的限制,員工不明白、不理解這些冷冰冰制度安排背後的合情、合理性與商業邏輯,員工很可能會把股權激勵看成賣身契。另外如果公司是按照百分比分配股權,對於拿到百分之零點幾個點期權的員工來說,會覺得公司太摳門,我的股票為什麼會這么少?為什麼要簽這么繁瑣的文件,不信任我們嗎? 如果溝通不到位,員工的激勵體驗會極差。股權激勵的初心又決定了,員工必須真的被激勵。 (3)如何溝通

講清員工期權的邏輯:員工期權的邏輯是員工通過一個很低的價格買入公司的股權,並以長期為公司服務來讓手裡的期權升值。 首先是員工買入期權的價格低:公司在給員工發放期權時,是以公司當時估值的一個極低的價格把股權賣給員工,員工在買入股權的時候就已經賺錢了。 另外員工手裡期權是未來收益,需要員工長期為公司服務來實現股權的升值。因此期權協議不是賣身契,而是給員工一個分享公司成長收益的機會。 關於期權員工會由很多問題、內心會反復去找答案、但又不會公開問公司的問題:比如如何拿到這些股權,股權什麼時候能夠變現以及如何變現,這些問題都需要和員工有一個充分的溝通。 很多員工也會問為什麼自己的期權那麼少? 公司要做起來需要很多人的努力,需要預留足夠多的股權給後續加入的員工。

二、員工股權激勵的步驟員工期權激勵,會經歷四個步驟,即授予、成熟、行權、變現。 授予,即公司與員工簽署期權協議,約定員工取得期權的基本條件。 成熟,是員工達到約定條件,主要是達到服務期限或工作業績指標後,可以選擇掏錢行權,把期權變成股票。 行權,即員工掏錢買下期權,完成從期權變成股票的一躍。 變現,即員工取得股票後,通過在公開交易市場出售,或通過參與分配公司被並購的價款,或通過分配公司紅利的方式,參與分享公司成長收益。

三、員工股權激勵的進入機制:

1、定時: 有的創業者,在公司很初創階段,就開始大量發放期權,甚至進行全員持股。我們的建議是,對於公司核心的合夥人團隊,碰到合適的人,經過磨合期,就可以開始發放股權。 但是,對於非合夥人層面的員工,過早發放股權,一方面,股權激勵成本很高,給單個員工三五個點股權,員工都可能沒感覺;另一方面,激勵效果很差,甚至會被認為是畫大餅,起到負面激勵效果。 因此,公司最好是走到一定階段(比如,有天使輪融資,或公司收入或利潤達到一定指標)後,發放期權的效果會比較好。 發放期權的節奏: 要控制發放的節奏與進度,為後續進入的團隊預留期權發放空間(比如,按照上市前發4批計算);全員持股可以成為企業的選擇方向,但最好是先解決第一梯隊,再解決第二梯隊,最後普惠制解決第三梯隊,形成示範效應。這樣既可以達到激勵效果,又控制好激勵成本;期權激勵是中長期激勵,激勵對象的選擇,最好先戀愛,再結婚,與公司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期。

2、定人 股權激勵的參與方,有合夥人,中高層管理人員(VP,總監等),骨幹員工與外部顧問。 合夥人主要拿限制性股權,不參與期權分配。但是,如果合夥人的貢獻與他持有的股權非常不匹配,也可以給合夥人增發一部分期權,來調整早期進行合夥人股權分配不合理的問題。 中高層管理人員是拿期權的主要人群。

3、定量 定量一方面是定公司期權池的總量,另一方面是定每個人或崗位的量。 公司的期權池,10-30%之間較多,15%是個中間值。期權池的大小需要根據公司情況來設定。 在確定具體到每個人的期權時,首先先考慮給到不同崗位和不同級別人員期權大小,然後再定具體個人的期權大小。在確定崗位期權量時可以先按部門分配,再具體到崗位。 公司總池子確定下來,再綜合考慮他的職位、貢獻、薪水與公司發展階段,員工該取得的激勵股權數量基本就確定下來了。同一個級別的技術大拿,在VC進來之前就參與創業、在VC進來後才加入公司、在C輪甚至IPO前夕加入公司,拿到的期權應該設計成區別對待。另外,公司也可以給員工選擇,是拿高工資+低期權,還是拿低工資+高期權。創始人通常都喜愛選擇低工資高期權的。 邵亦波分享過他在所創辦易趣公司期權發例的標准。比如,對於VP級別的管理人員,如果在天使進來之前參與創業,發放2%-5%期權;如果是A輪後進來,1%-2%;如果是C輪或接近IPO時進來,發放0.2%-0.5%。對於核心VP(CTO,CFO,CTO等),可以參照前述標准按照2-3倍發。總監級別的人員,參照VP的1/2或1/3發放。

4、定價

討論最多的就是員工拿期權是否需要掏錢,是否免費發放。

建議是:

(1)員工必須掏錢。掏過錢與沒掏過錢,員工對待的心態會差別很大;

(2)與投資人完全掏錢買股權不同,員工拿期權的邏輯是,掏一小部分錢,加上長期參與創業賺股權。因此,員工應當按照公司股權公平市場價值的折扣價取得期權。 期權發放的過程,是要讓員工意識到,期權本身很值錢,但他只需要掏一小部分錢即可獲得。之所以他只掏錢少,是因為公司對他是有預期的,是基於他會長期參與創業的,他打個醬油即跑路,公司把他的期權回購是合情合理,員工也是可接受的。

5、定兌現條件: 定兌現條件是指提前確定授予員工的期權什麼時候成熟,也即員工什麼時候可以行權。 常見的成熟機制是按時間:4年成熟期,每年兌現25%。 另一種是:滿二年後成熟兌現50%,以後每年兌現25%,四年全部兌現。 第三種:第一年兌現10%,第二年兌現30%,第三年70%,第四年全部兌現。

『肆』 如何設計合夥人和員工的股權激勵方案(創業老闆必須

在設計股權激勵方案之初,很多企業並沒有進行全面的思考,而是根據企業面臨的幾個突出人才管理問題決定是否做或者如何做?這無疑是補救式管理方式的延續,雖短期效率最優,但長期成本和風險卻雙高。作為涉及到公司的現金和控制權兩大核心利益的股權激勵,企業需要先想清楚再行動,用長遠的眼光做利於長遠的事。不是每家企業都能做股權激勵,也不是每個股權激勵方案都一樣,先思而後行,才能鋪就未來之路。具體要思考什麼?我們按「企業需求—客戶需求—資源現狀—未來發展—達成共識」的邏輯梳理了企業需要先期思考的五個問題。

你清楚股權激勵的目的嗎?

針對第一個問題,不同背景的企業可以給出不同的答案,但都會落到「人」身上。總體來說我們可以將通俗意義上的目的分為吸引、留住和激活人才,但很多企業停留在了這一層面上,沒有進一步的延伸。上述這些目標只能說是百米賽跑中70M的目標,那麼終點的目標是什麼?是通過提升員工的主觀能動性,最終提升企業的業績。在制定激勵方案的時候,這個目標看似人人都知卻常常被忽略,心懷70M的目標制定不出能達到100M的方案,所以制定方案前先把目標定長遠。

你了解員工的真正需求嗎?

把激勵對象比作客戶,如果公司想從客戶身上獲取價值從而達到最終目標,最基本的問題就是搞清楚客戶需求是什麼?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大部分激勵對象的最終需求絕對不是股權,而是良好的未來收益。股權對大多數激勵對象來說只是一種保障,是由於員工與企業之間的不信任從而尋求法律意義上的保護的一種外在表現。當然,還有部分高層管理者的最終需求是經營權和外界對自身的認同感,所以差異化對待不同人群的激勵需求是原則性的思路。針對不同激勵對象的需求,我們如何合理的滿足?對於長期收益需求的激勵對象,我們採取的方式是合理的將實股的各項的權利分離,還是將虛股做實?針對有經營權需求的激勵對象時,我們如何拿捏好股權與控制權的關系,這類問題還有可以延伸很多,但明確需求是關鍵的環節。最後,激勵對象還有一個關鍵的過程性需求:公平性,這點也需要我們在進行分配時特別注意。明確了客戶需求之後,下面就需要回到企業自身去思考企業的資源是否可以滿足客戶的需求?

你能給員工多少股份

說到股權的問題,創業公司是最好的例子。對於一個科技型初創企業來說,初期企業最想要激勵的人員無疑時是技術人員,但等到產品有一定市場,企業才發現銷售是最重要的人員,後期規模逐步擴大,財務等職能的重要性突出,這時候企業的核心人員屬性又發生了變化。如果我們各個階段實施股權激勵時只關注當前,那麼最後的股權肯定不夠分從而威脅創始人的控制權。每個企業都有各自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的人員需求是不同的。對於股權激勵來說,企業發展階段對其的影響遠遠大於行業要素的影響,所以每個階段的股權規劃一定要為接下來的發展階段留出相應的合理空間。要從股權標的的儲備量上看看企業有多少資源,能拿出多少資源滿足員工的需求。

你准備用什麼錢激勵員工?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企業現在沒有現金流,可預見的未來也沒有,那麼這個股權激勵即使執行也註定是失敗且毫無意義。我們認為股權激勵收益有很多種:未來創造的「多出來」的錢、大家一起努力得來的錢、企業快速發展帶來的錢、未來資本市場認可的錢等。當聚焦於收益來源的時候,股權激勵的錢只有兩種:內錢和外錢。這兩種錢中,都包含了一定的時間要素,所以企業要考慮我現在能給出多少內錢和外錢,未來我該怎麼利用好內錢和外錢。外錢因其收益巨大一直是激勵對象比較關注的點,特別對於擬上市公司的激勵對象來說,外錢更代表了巨額收益。企業需要想清楚如何規劃好現在的兩種錢和未來的兩種錢,只有企業想的清楚才能有激勵效果,同時才能規避一些風險。

你能讓員工看到希望嗎?

很多企業在設計股權激勵方案時,更關注機制的設立,而容易忽略一些軟性因素的影響:員工對企業的良好預期、員工對於未來收益的感知度、員工對於股權激勵目標的明確度等等。這些軟性因素是實施股權激勵的基礎,做的好與壞直接決定激勵的成與敗。在做股權激勵前,企業首先需要幫員工建立起對企業的良好預期,只有對未來有希望,面向未來的股權激勵才有存在的意義。方案設計中要充分利用好員工的良好預期,設計合理的方案。完成後更要明確告知激勵對象未來努力的方向和路徑,並通過收益測算讓其感知到達成目標後的收益。股權激勵方案只是一個軀殼,激勵文化才是有溫度的血液,只有兩者的充分結合,才能達到良好的激勵效果。

總結

我們在設計前期按如此的邏輯順序拋出問題,就是想讓企業回歸到商業的本質從需求與供給的角度去思考股權激勵。上述幾個問題只是有關是否做股權激勵,以及大體如何做的概括性問題。要想真正有一個初步的思路,需要考慮的問題還有很多,但任何有關股權激勵的問題,都可以用三個方面來總結:業務、人員和資本,後兩者圍繞前者進行匹配,在方案設計前期把握住這三個方面,就把握了後期方案的正確方向。還是那句話:股權激勵,先思而後行,才能鋪就未來之路。

『伍』 到底怎麼才能設計出一個完美的員工股權激勵的方法呢

在了解怎麼設計一個完美的員工股權激勵設計之前,首先我們還得徹底明白什麼是股權激勵方案,那麼什麼是股權激勵方案呢?

所謂股權激勵,即是一種職業經理人通過一定形式獲取公司一部分股權的長期性激勵制度,使經理人能夠以股東的身份參與企業決策、分享利潤、承擔風險,從而勤勉盡責地為公司的長期發展服務。






總之,員工股權激勵機制已經逐步成為企業員工長期激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多的企業希望引入員工股權激勵計劃,但是,一定要注意,需要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後,再確定是否使用員工股權激勵。此外,員工股權激勵機制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企業在使用時還需要引入專業人員進行系統全面的設計,之後再分步實施。

熱點內容
景嘉微市值為什麼不能大漲 發布:2025-07-22 19:26:06 瀏覽:666
公司外部合夥人股權激勵怎麼設計 發布:2025-07-22 19:14:39 瀏覽:637
金融周末有什麼利好 發布:2025-07-22 19:10:36 瀏覽:117
小美金融是什麼平台 發布:2025-07-22 19:05:25 瀏覽:805
物產中大股票歷史價格行情 發布:2025-07-22 18:29:07 瀏覽:742
股權怎麼打條 發布:2025-07-22 18:22:40 瀏覽:818
三快科技股票 發布:2025-07-22 18:21:48 瀏覽:912
0歲寶寶理財什麼好處 發布:2025-07-22 18:17:17 瀏覽:795
陸金寶申請的理財怎麼看 發布:2025-07-22 18:15:59 瀏覽:142
為什麼萬科的市值這么低 發布:2025-07-22 18:15:56 瀏覽: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