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吉利集團市值沒有比亞迪高
A. 汽車行業市值TOP5,為何又是比亞迪,吉利、長城呢
千變萬化用來形容當下的汽車行業,每一個汽車人都有這樣的感慨,尤其對2020年的汽車廠商來說。而汽車市值作為衡量汽車企業,未來發展前景的最直接指標,向來被各大廠商看重,畢竟資本的力量無處不在。曾經豐田、奧迪和戴姆勒等傳統車企,常年占據市值榜單位置,不過這樣的結果終究發生了變化,而這種變化與每一位汽車人息息相關。如果說特斯拉改變了人們對於自動駕駛的認識,那麼市值第一也就是當之無愧的,然而比亞迪、蔚來等自主企業上榜,多少還是讓人內心多了幾分激動,驅動它們的究竟是什麼呢?
總之,核心實力或者直白的說就是研發能力,才是企業長遠發展的核心。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B. 比亞迪和吉利哪個好
就目前兩個品牌推出的車型來看,吉利在可靠性和穩定性上要稍好於比亞迪。
吉利創建於1986年,而比亞迪創建於1995年。從誕生歷史上看,吉利的發展歷史要早於比亞迪。
雖然吉利主要傾向做家用轎車,但是又不僅僅只是做家用轎車,吉利在技術研發上投入則蠢了很大精力。比亞迪和吉利的研發揉入相差了2.4倍,可見兩者根孫山陪本不在同一個量級,投入越多,意味著產出也就越多,所以從兩者的造車技術以及未來的發展潛力看,比亞迪和吉利確實還存在一定差距。對於一家車企而言,要想看清楚誰更有實力,其實最核心的一點就是看這家車企的研發投入,因為只有通過研發投入,才能掌握更多先進的造車技術,才能夠在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當中立於不敗之地。
投入越多,意味著產出也就越多,所以從兩者的造車技術和未來的發展潛力看,比亞迪和吉利還存唯游在一定的差距。
C. 整車市值一哥之爭|上汽等於0.7個比亞迪
上汽很早就將電動化、智能網聯化、共享化、國際化等「新四化」作為戰略布局,在前瞻技術積累方面,更是罕見地投入了純電動、插電混動、燃料電池三條技術路線。按照計劃,上汽將在2025年前投放近百款新能源產品,在目前上汽新能源車型數量上再翻一番——這個決心下得不可謂不大。
在新能源汽車浪潮到來之時,上汽作為整車集團,旗下多品牌優勢也有望發揮出來。在自主品牌加大新能源汽車產品投放力度的同時,上汽旗下合資車企上汽大眾也即將在今年投產上市基於MEB平台打造的純電車型,另一家合資企業上汽通用也計劃在未來五年內將新能源產品佔比提升至40%以上。近期,還有消息傳出,上汽將打造一個對標特斯拉的高端新能源品牌,獨立運營,試圖實現品牌躍升。
但這些利好消息都未在資本市場上激起明顯的「浪花」,上汽也只是在新能源汽車板塊大漲時象徵性地漲了一些。
上汽集團的基盤太大當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與國外其他傳統車企一樣,在特斯拉帶來的汽車行業全新評價體系中落後一程。「從資本市場看,特斯拉不是汽車公司,而是高科技公司,始終把自己定位在高科技的、互聯網性質的、軟體特徵的公司,這也是汽車行業轉型的方向,特斯拉佔了先機。」此前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在股東大會上提到此話題時便指出,像豐田、上汽這樣體量的汽車集團,整體轉型成一家科技公司,幾乎是不太可能的。
曹鶴則對智庫君表示,「資本市場和產業的規律不太一樣,只要擊鼓能傳下去,資金跟上就行。」他指出,市盈率炒的是大家對於公司美好未來的暢想,基本面只是其中一個因素,而對於投資者來說,市盈率並沒有過高或過低的說法,「反正最後不要砸我手裡就可以。」
對於傳統車企而言,若要尋求重新估值,一方面是再次上市,如吉利和東風,另一方面則是拆分具有先進技術的子公司進行單飛,例如上汽高管就曾表態,要推動旗下創新類公司藉助科創板東風獨立上市。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D. 比亞迪和吉利哪個公司大
比亞迪。比亞迪大,比亞迪已經上萬億的市值,新能源這一塊已經遙遙領先,主要是他還不是只坐汽車衫含坦,他還給代加工手機,還有比亞迪半老岩導體,目前比亞迪在我或桐看來主要就這三塊;吉利主要就是汽車,而且這兩年把沃爾沃收回來以後也挺累的,在中國還要滲透,還要深耕,更主要它就是一個燃油車。
E. 與沃爾沃合並,吉利能夠抗衡比亞迪嗎
新能源 汽車 行業又有了新突破。
2月24日晚,吉利和沃爾沃聯合宣稱雙方達成最佳合並方案,在各自保持現有獨立公司架構的情況下,在包括電氣化和智能化在內的 汽車 新四化方面展開深化合作,強化 科技 優勢,持續引領行業變革。
合並之後,會對新能源 汽車 行業產生怎樣的影響呢?與沃爾沃並肩作戰,能讓吉利戰勝比亞迪嗎?在新能源 汽車 的浪潮中,吉利又該怎樣如何把握趨勢?
拯救新能源 汽車 業務 吉利沃爾沃深度整好伍帆合
早在去年2月,吉利 汽車 曾發布公告稱正與沃爾沃 汽車 探討重組的可能性,但受吉利 汽車 回歸A股影響,該計劃一度被擱置。
時隔一年,這次合作才真正落實下來。 具體而言,吉利與沃爾沃將以股權合並形式將動力總成業務合並成立新公司,重點開發新一代雙電機混合動力系統和高效內燃發動機,同時雙方將共同開發、使用下一代純電專屬模塊化架構,以及全球領先的高度自動駕駛解決方案。
從本質上看,與其說是吉利沃爾沃合並,倒不如說是兩者部分業務的深度整合協同。 而此次深度整合最重要的原因是 吉利在新能源 汽車 上的失利。
雖然吉利在燃油車領域一路狂奔,成為國內燃油車巨頭。但在新能源領域,吉利卻沒有那麼深厚的積淀。而且,即便此次與沃爾沃再攜手,吉利沖出重圍的可能性依然很小,畢竟負負無法得正。
2020年,吉利僅賣出6.8萬輛新能源 汽車 ,在全年新車銷量中僅佔比5.2%;沃爾沃方面,直到2020年11月,旗下首款純電動車型XC40 RECHARGE才在廣州車展上正式上市,在新能源 汽車 領域姍姍來遲。
如今,雙方在這個時間點選擇合並,也是想合力爭奪新能源市場。 而且,從全球化趨勢來看,不少車企都通過公司合並加強市場競爭 ,比如雷諾-日產-三菱、PSA和FCA的合並亦或是豐田控股斯巴魯等,吉利和沃爾沃再攜手,能夠加強協同效應。
但需要清楚的是,此時雙方已經不像十年前的強強聯手,更像是抱團取暖
十年之後再攜手 吉利沃爾沃能力拚比亞迪嗎?
十年前,相比於沃爾沃,吉利還是個默默無名的小玩家。當時,吉利以18億美元價格收購沃爾沃100%的股權,外界將此次收購行為稱為「蛇吞象」。
但這次收購,卻讓吉利開啟了高歌猛進的十年,可以說, 沃爾沃的技術讓吉利造車入了門。同時,吉利 也幫助沃爾沃打開了市場渠道,兩者互相需求、互相幫扶,在燃油車領域佔得了一席之地。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吉利在「造車上」很樂於「拉幫結派」,善於取別人之長來快速彌補自己的短項。事實上也正是如此,不止是沃爾沃,吉利在新能源 汽車 業務上正開展著廣泛的合縱連橫。
進入2021年,吉利先後宣布與網路、富士康兩大巨頭分別組建合資公司。並且與美國共享智能出行生態系統公司Faraday Future簽署框架合作協議,雙方計劃在友雹技術支持和工程服務領域展開合作。
吉利 汽車 選擇合作的企業不僅數量多,在范圍上也涉獵較廣: 科技 巨頭、代工廠、智能造車企業都成了吉利抵禦風險的合作夥伴。
和吉利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新能源 汽車 的另一巨頭比亞迪。相比於吉利來說,比亞迪相當「自主」, 在橘游 汽車 供應鏈上,比亞迪已經擁有完整的「三電」製造能力(電池、電機、電控),完整的供應鏈布局加強了比亞迪的成本控制和風險應對能力,在去年一躍成為中國市值第一車企。
那麼,同為國內同梯隊的新能源 汽車 產業,和的比亞迪相比,吉利實力到底如何呢? 筆者從銷量和技術優勢以及資本估值這三個方面進行對比。
在銷量上,吉利落後於比亞迪三倍。 2020年,在吉利的新能源車版圖中,幾何A、幾何C、帝豪EV、帝豪GSe等新能源產品2020年總銷量僅為6.81萬輛,在總銷量中僅佔5.16%。相比之下,比亞迪去年共賣出19萬輛新能源車,相當於吉利新能源車銷量的三倍。
往期數據相比,比亞迪優勢更大。 自2015年開始,比亞迪已經連續完成了全球新能源市場銷量的四連冠,而在2019年全球銷量市場上也僅次於特斯拉。根據乘聯會2020年1-8月數據,無論是純電動市場還是插電混動市場,比亞迪均排名前二,綜合市場佔有率約12%。
除了現有的銷量外,即便是技術上,吉利也難占優勢。目前吉利的技術多依賴於網路,騰訊等 科技 巨頭,但比亞迪卻 相繼推出「王炸」技術,從刀片電池到DM-i超級混動超低能耗技術的發布,比亞迪讓資本市場對其有了更高期待。
在資本市場上,吉利的火熱程度也不敵比亞迪。 按照吉利先前公布的信息,在A股上市募集資金投資項目擬投資總額為204.25億元,其中擬使用本次募集資金200億元。
而上個月比亞迪發布公告稱,已完成超299億港元新增配股發行。比亞迪此次配股獲超200家投資機構搶購。這是國內新能源 汽車 行業有史以來最大的股票發行項目。近日,高瓴資本又斥資2億美元參與了比亞迪最新一輪定向增發股票的購買。
生產 汽車 可以說是現代製造業的巔峰級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時間,如果資金出現問題,很可能半途而廢。那麼,在新能源 汽車 深受資本追逐的風口,吉利該如何把握新能源趨勢?
時運不濟,巨頭環伺 吉利該如何把握新能源趨勢?
今年1月,國內新能源車銷量增長近2.5倍。中國 汽車 產業在面臨深刻變革,智能化、電動化浪潮是 汽車 工業由大變強的重要賽道。再加上資本市場熱捧,這讓傳統車企吉利加速 科技 轉型、強攻智能化和電動化的意願更加強烈。
但是,吉利在新能源 汽車 上卻頻頻失意。距離2015年吉利提出「藍色吉利行動」戰略已經過去6個年頭了,2020年,新能源 汽車 銷量占吉利整體銷量卻只有個位數,距離計劃到2020年實現新能源 汽車 銷量占吉利整體銷量90%以上的目標還相去甚遠。
藍色吉利行動已然失敗,而現在的吉利,不僅錯過了國內新能源補貼的窗口期,還要面對國內造車新勢力的全面爆發,那麼,吉利該怎麼把握趨勢呢?
目前,新能源 汽車 品牌大多盤旋在低端市場,但是在中高端市場上卻表現不佳,比亞迪旗下旗艦車型僅比亞迪「漢」成功入圍高端轎車市場,而吉利與沃爾沃在新能源市場上實力都不強,盡管擁有領克、幾何、極星、沃爾沃等多個中高端品牌,但沒有一款品牌可以稱之為成功。
吉利想要突破重圍,要做的就是改變消費者對品牌中低端定位的刻板印象,在高端市場上有所建樹。
除此之外,新能源 汽車 出海也是不錯的選擇。 海關數據顯示,2020年,有222855輛中國新能源車出口到海外,其中72677輛出口到歐洲地區,同比增長211%。佔比為32.6% ,由此可見,歐洲市場已成為我國新能源 汽車 出口的主要市場。
而澳洲和北歐對於中國新能源 汽車 的歡迎度也顯著增高。 比亞迪將與挪威經銷商合作,在今年向挪威用戶交付比亞迪唐EV純電動SUV。此外,還將在澳大利亞推出國內大火的漢EV,計劃售價區間在5.9萬至9.9萬美元之間。
新能源 汽車 在海外市場廣闊,IHS Markit預計,2024年全球 汽車 總銷量大約為9230萬輛,其中電動 汽車 佔比將佔10.2%。BNEF(彭博新能源 財經 )也預測,到 2040 年,電動 汽車 的銷量將超過全球乘用車銷量的 50%。
在資本狂歡的同時,新能源 汽車 事故頻發,也是行業不可忽視的問題。每次自燃事故之後,都是股市的狂跌。在內外形勢千變萬化的新能源市場中,如何站穩腳跟,如何打造出足夠安全、可靠、接受度高的產品,是吉利需要面對的真正問題。
盡管政策利好,但吉利尚未擁有足夠的底氣和實力笑到最後,在新能源 汽車 上,吉利與比亞迪仍有不小的差距。未來,吉利在新能源 汽車 領域仍然面臨諸多挑戰,但不斷尋找新機會的吉利,對新能源 汽車 的野心未變。
本文作者:寧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