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匹為什麼能當貨幣
A. 何謂抱布貿絲
有兩種理解,一種認為以物換物,用布來換絲綢,另一種人為古文中的「布」在當時作為「貨幣」,所以各有其詞,考試的話按書本上的解釋,理解上開闊一些就可以了。
《氓》的開頭是:「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非)來貿絲,即來我謀。」其中的「布」如何解釋?余冠英《詩經選》說:「抱布貿絲是以物易物」,譯為「抱著布匹來換絲」 〔1〕。程俊英《詩經譯注》譯為「抱著布匹來換絲」 〔2〕。宋書功《詩經情詩正解》注為:「布,布匹……《鹽鐵論•錯幣篇》雲:『古者市朝而無刀幣,各以其所有易無,抱布貿絲而已。』」 〔3〕還有一些學者,將「布」注為布匹,這里不再列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語文》(第三冊),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定,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2年審查通過的教科書,其注釋為:「〔抱布貿絲〕拿布來換絲。」 〔4〕將「布」解為布匹,似乎成了定論。但我們認為是不妥的。
宋代朱熹的《詩集傳》對於《詩經•衛風•氓》「抱布貿絲」注為:「布,幣。貿,買也。貿絲,蓋初夏時也。」 〔5〕朱熹沒有說用布換絲,而是說用「幣」買絲,說「布」就是幣。此說值得重視。
在《詩經》里,與衣服、鞋、帽有關的詩篇中,還沒有發現「布」字。《邶風•綠衣》有「綠兮衣兮,綠衣黃里」、「綠兮絲兮,女(汝)所治兮」、「絺兮綌兮」等。「絺」是細葛布,「綌」是粗葛布。其中的衣服是用「絲」、「絺」、「綌」製作,與「布」無關。《鄭風•緇衣》有「緇衣之宜兮」,「緇衣」,一般解為黑色衣服。《孔叢子•公孫龍》有「以絲麻加之女工,為緇素青黃」。「緇衣」應是絲麻加工製作。《檜風•素冠》有「庶見素冠兮」、「庶見素衣兮」。「素」有白色、本色的意思;「素」特指白色的生絹。《齊風•著》有「充耳以素乎而」,「素」指白色絲線。《鄭風•豐》有「衣錦褧衣,裳錦褧裳」。「褧衣」,指用絹或麻紗製作的單罩衫。《曹風•蜉蝣》有「麻衣如雪」,「麻衣」是麻紗製作的衣服。《魏風•葛屨》有「糾糾葛屨」,是指用葛藤纖維製作的鞋。從以上引述看,都沒有「布」字。《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東南飛》有:「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其中「素」指白色生絹。只說「織素」,沒說「織布」。
褚斌傑《詩經全注》注為:「布,幣。上古以布為貨幣。《周禮•地官》鄭眾註:『布,叄印書,廣二寸,長二尺以為幣,貿易物雲。』故布,以布為質料,有書印,按一定尺寸製作的貨幣。貿:貿易,購買。」 〔6〕褚氏將「布」注為幣,將「貿」注為購買,是一個大進步,值得肯定;但把「布」說成是布料做的「幣」,應屬不當。《鹽鐵論•錯幣篇》說:「古者市朝而無刀幣,各以其所有易無,抱布貿絲而已。」這個說法是錯誤的。殷商時代已經使用貝幣,西周開始已使用金屬鑄幣。唐石父主編《中國古錢幣》說:「殷墟5號墓(婦好墓)隨葬六千餘枚海貝……(貝)已有了貨幣的職能。」又說:「布幣是由農業生產工具——鏟演變而來,並認為『布』是『鎛』的假借字。依形制可分為空首布與平首布兩類……1970年在河南伊川富留店村,出土大型平肩弧足空首布604枚,通長90~101,足寬49~55厘米,重30克左右。」 〔7〕布幣出現以後,刀幣也出現了。(伊川出土的平肩弧足空首布,見圖一)戰國時期仍在使用布幣。高至喜《楚文物圖典》載:「長型銀布幣……1974年河南省扶溝古城窖藏出土。通長15.8,寬5.8厘米,重188.1克。幣似鏟形,實首,方肩,平足……應為楚系布幣。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銀質貨幣……中型銀布幣……通長14,寬6.1厘米,重210.2克,短型銀布幣……通長11.1,寬5.7厘米,重134.3克。」 〔8〕(上述長型、中型、短型銀布幣,見圖二)
《氓》是《衛風》中的詩。衛地原是殷商的故地,衛的國都是朝歌,在今河南省淇縣(在鄭州北)。出土空首布的河南伊川(在洛陽南),離淇縣不太遠。那麼,《氓》中「抱布貿絲」的「布」,應是空首布或平首布中的一種(或兩種都有)。這種「幣」(布)是金屬鑄幣,而不是布料製作的幣。
伊川出土的空首布一枚重30克,1000枚重30000克(30公斤),500枚重15公斤。《氓》「抱布貿絲」中的「布」,可能在15公斤以上,所以需要「抱」。抱「布」越多,越能顯示「氓」的富有,就越能誘惑繅絲賣絲女子。「貿絲」是買絲,這個「氓」心懷叵測,他不會去向年老色衰的老婦「貿絲」,也不會向丑惡女或相貌平平的女子「貿絲」。因此,《氓》中的女子應該是一位非常年輕美麗的女子。她的美麗吸引了「氓」抱著大包「布」(金屬幣)前來「貿絲」獵艷。
B. 為什麼東晉時期出現了穀物貨幣甚至比金屬貨幣還要重要
其實很多時代都出現穀物貨幣或是布匹貨幣,原因只有一個金屬不夠用。
特別是戰亂多得時代,就比如東晉的南北朝時期,那是一個360多年戰亂不停的時代,大量金屬都被軍事用途消耗了,中國又是一個銅不富得國家,流通的金屬幣嚴重不足,就只能要代替品了。
C. 中國古代為何用絹做貨幣
在中國古代,縑帛(或稱絹、布帛)都曾長期被當作實物貨幣流通。因為政府徵收的賦稅大多數是實物(如糧食、布匹等),故而開支也不得不大量使用實物,西漢的官員俸祿即是以糧食單位的「石」來表示,如二千石、四百石等;再次古代貨幣經濟、商品並不發達,尤其在農村地區,大量的交易是通過以物易物來完成的,布帛糧谷等實物貨幣比錢幣更方便易得;最後,以銅錢為代表的金屬貨幣容易受到戰亂、幣制崩潰等因素的影響,產生貶值,政府也好,民間也好,更願意接收實物,免去兌換過程中的損失。具體到『漢唐』這兩個朝代,有人稱它們實行的是一種「多元貨幣政策」(錢帛平行本位),即以錢幣為主,雜以金銀絹帛糧食同時通行。漢代一度想要廢錢幣只用谷帛。唐代時,規定「絹值與錢值並重」,將之視為某種法定貨幣,又嚴令要錢帛兼用,不準在大規模交易中只收錢幣,有將布帛絹縑當作各種商品折算單位的傾向。絹價在開元時定為550錢一匹,安史之亂時達到萬錢,大歷年間又跌至4000錢,由此可見錢價浮動的劇烈,以及實物貨幣的保值效用。這個現象不能說全古代都有,只能說在秦漢及其以前最為顯著,而隋唐開始變化,宋明清漸次終結。所以,這個問題應當設限到上古中古,而非近古。或者採用西方學者對中國歷史的界分,以先秦、秦漢、隋唐為古代,而宋元明清,作為中國近代的開端,不予討論。在這三段之中,先秦畢竟是先後以貝類、鑄幣、糧食、絹帛組成的多元通貨體系,所以絹帛的地位只是越到後來越發突出;隋唐,則隨著外交與商業的發展,而以「通寶鑄幣」為流通主力、以糧食絹帛為稅賦俸祿,至少在流通貨幣方面,不再以絹帛為更為發達的商業通貨。所以這個問題,放到秦漢最為典型。下面我就從秦漢社會切入,提一點我的看法,不正之處,還望大家批評指正。從通貨本身的生產角度上講:尤其秦漢一統穩定以來,夫耕婦織的法定基本生產模式,使得農業帝國糧食與絹帛是最容易產生的,一個社會七八成的農民,農夫供糧、農婦供絹,糧食與絹帛,只要不遇上全國范圍或經濟重心的天災,以及大規模長時間的戰亂,其供應的持久性與規模性,是很容易保證的。拿糧食與絹帛來做硬通貨,實行糧食本位或絹帛本位,是最扎實的。從通貨本身的使用角度講:糧食與絹帛,都是人類生活的最為基本的需求:食飽、衣暖,所以二者雖然也會腐爛、斷壞,但可以隨時調配給需要的人和地區,而且糧食還可以儲存為倉庫陳糧,應對災年、平抑糧價(這個功能也發揮到了今天)。而鑄幣與麻紙,就不可能了,只能用作通貨,而不能應對古代的經濟危機,因為一旦有了經濟乃至政治危機,錢幣與麻紙都不值錢,怎麼用?從其他同時期可選通貨的製作與保存成本上講:①麻紙在秦漢乃至整個宋代以前的古代社會,是很精貴的東西:製作成本高、製作工藝復雜、而且保存時間短。製作成本與工藝,決定了這種紙只能用來記錄政府的重要文件,以及作為官員士紳通信、把玩的高檔奢侈品,連基層行政和中下層官員都只能用竹簡的時代,用紙來做通貨,就像今天拿珠寶做通貨一樣的不實際。而且麻紙保存的時間,雖然代代有改良進步,但你看看現在用來寫毛筆字的紙(明清水準疊加現代工藝),就知道其保存之不易,更何況用作通貨,不斷流通?現在的貨幣,印刷出來是可以劃破手指的,而經過幾年的運用(尤其是那些低額紙幣),就破軟不堪了,換做是古代的紙,新紙連手指都劃不破,何況舊紙?即便到了宋代,紙幣也僅僅作為大宗貨物異地流轉時的一種給付工具,相比其面值也是蠻大的,再看看明清的銀票,一張代表百千萬兩銀子,就知道在古代紙是有多麼精貴了。②兩漢的鑄幣雖然有所進步,但遠不如隋唐時冶鐵技術飛躍後更為精良,這一點不用說的多麼專業、多麼化學,就可知。比如:在古玩市場上,先秦隋唐的鑄幣往往是銹跡斑斑、青青綠綠的,而隋唐則銹跡少了一點,光澤多了一點,明清就更能吹出銀子的聲響了。這固然和其產生年代的遠近相關,但金屬易銹,往往不是千百年的事,而是五六年的事。再比如:歷代史書描寫盛世時,總會有描寫一種現象,錢幣多到銹蝕、繩斷於倉庫,可見錢幣的不易儲存。後代的合金更為合理易存以及采礦冶鐵技術提高,降低製作與儲存成本,才使得鑄幣逐漸成為宋元明清的通貨主流。
D. 為什麼會有用布製成的錢幣嗎
這個用布當成錢幣的省市是川峽蘇區,因為當時這個地區缺少製造紙幣所需的道林紙,但是卻擁有很多布匹資源,所以說為了救急救把布幣定作為了當時的貨幣。
其實在那一段時期,除了布幣的發行,同時也有少量的銀幣在發行,比如同樣是在成都的檔案館裡面就有一枚川峽省造幣廠所製造的銀幣,同樣也是有著將近100年的歷史了,這枚銀幣的正中央寫著一元的字樣,外面同樣寫著之前布幣上面印的那些字,所以說我們可以推測,一般指標上面都會印有面值製造年份以及製造廠和當時的政府。
因為這是在特殊時期發行的貨幣,所以其在歷史上發揮的作用也很重大。這個布幣在當時穩定了蘇維埃政府的經濟,同時也通過把貨幣當做宣傳工具,把宣傳口號印在上面,讓人們普遍接受,起到了一定穩定人心的作用。
E. 貨幣的起源和發展是什麼
貨幣的起源: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游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
但眾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幣為「貝」。因為充當實物貨幣,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穀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幣。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於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
貨幣的發展:
我國最早的貨幣是起源於商朝的貝幣。隨著商品交換的擴大,貝幣的流通數量日益龐大。由於天然貝來源有限,不敷應用,於是便出現了仿製貝。最初的仿製貝是石貝、骨貝、陶貝,以後便發展到用銅來製造,這就是銅貝。
銅鑄幣的產生,使古代貨幣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其發展及廣泛流通是早期貨幣發展中的重大轉折。這一時流通的貨幣主要有四種——布幣、刀幣、環錢和蟻鼻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接著實行了一系列鞏固封建中央集權的措施,統一貨幣就是其中之一。規定全國使用統一的貨幣,統一的貨幣分黃金和銅錢兩種,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銅錢為下幣,按枚使用,幣面鑄有「半兩」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兩,史稱半兩錢。禁止其他財物作為貨幣流通。
(5)布匹為什麼能當貨幣擴展閱讀:
貨幣的分類:
1、流通幣
這是原本意義上的硬幣,發行的目的是為了「流通」。
2、收藏幣
收藏幣發行的目的不是為「流通」服務,而是為硬幣「收藏」服務,通常由主權發行機構以高於或遠高於面值的價格售出
3、投資幣
發行投資幣的目的既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流通」,也不是常規的「收藏」,而是為了保值和增值。投資幣是用高成色(一般99.9%以上)貴金屬(銀、金、鉑、鈀)製成的固定重量(如1/4盎司,1/2盎司,1盎司)的「幣」形金屬錠塊。
參考資料:
網路-貨幣
F. 古代絲帛布料都可以當錢用嗎什麼朝代開始,什麼朝代結束
絹帛直接作為貨幣在市場上廣泛使用始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北魏開始鑄造自己的錢,規定其價值的就是絹:「絹匹為錢二百在整個北魏時代,絹帛一直起著貨幣的作用,確實是一種「貨幣商品」。這種絹帛作為貨幣使用的現象一直延續到盛唐,唐代的貨幣使用被稱為錢帛兼行。
G. 貨幣起源
關於貨幣的起源 紙幣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使用的貨幣形式,而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是中國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 中國是世界上使用貨幣較早的國家。根據文獻記載和大量的出土文物考證,我國貨幣的起源至少已有4000年的歷史,從原始貝幣到布幣、刀幣、圜錢、蟻鼻錢以及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流行的方孔錢,中國貨幣文化的發展可謂源遠而流長。到北宋時期,我國出現了紙幣——「交子」。 紙幣的出現是貨幣史上的一大進步。錢幣界有人認為中國紙幣的起源要追溯到漢武帝時的「白鹿皮幣」和唐代憲宗時的「飛錢」。漢武帝時期因長年與匈奴作戰,國庫空虛,為解決財政困難,在鑄行「三銖錢」和「白金幣」(用銀和錫鑄成的合金幣)的同時,又發行了「白鹿皮幣」。所謂「白鹿皮幣」,是用宮苑的白鹿皮作為幣材,每張一方尺,周邊彩繪,每張皮幣定值40萬錢。由於其價值遠遠脫離皮幣的自身價值,因此「白鹿皮幣」只是作為王侯之間貢贈之用,並沒有用於流通領域,因此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幣,只能說是紙幣的先驅。「飛錢」出現於唐代中期,當時商人外出經商帶上大量銅錢有諸多不便,便先到官方開具一張憑證,上面記載著地方和錢幣的數目,之後持憑證去異地提款購貨。此憑證即「飛錢」。「飛錢」實質上只是一種匯兌業務,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貨幣的職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幣。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則是真正紙幣的開始。 紙幣出現在北宋並不是偶然的,它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宋代商品經濟發展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貨幣,而當時銅錢短缺,滿足不了流通中的需要量。當時的四川地區通行鐵錢,鐵錢值低量重,使用極為不便。當時一銅錢抵鐵錢十,每千鐵錢的重量,大錢25斤,中錢13斤。買一匹布需鐵錢兩萬,重約500斤,要用車載。因此客觀上需要輕便的貨幣,這也是紙幣最早出現於四川的主要原因。再者,北宋雖然是一個高度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但全國貨幣並不統一,存在著幾個貨幣區,各自為政,互不通用。當時有13路(宋代的行政單位)專用銅錢,4路專用鐵錢,陝西、河東則銅鐵錢兼用。各個貨幣區又嚴禁貨幣外流,使用紙幣正可防止銅鐵錢外流。此外,宋朝政府經常受遼、夏、金的攻打,軍費和賠款開支很大,也需要發行紙幣來彌補財政赤字。種種原因促成了紙幣——「交子」的產生。 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發行。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現了專為攜帶巨款的商人經營現錢保管業務的「交子鋪戶」。存款人把現金交付
H. 古代人是不是像電視中一樣都是用銀子交易的
在古代,百姓們日常交易主要使用什麼貨幣呢?可能很多人都會說是白銀,因為平常人家是不會擁有金子的,自然只能用白銀了,而且許多古裝劇中使用的主要貨幣也都是白銀。
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影視劇也是改編而來,不能作為真實史料看待。在古時,民間百姓生活艱苦,粗茶淡飯,又怎會有大量的白銀呢?大多都是散銀和銅錢,要知道,
白銀雖是流通貨幣的一種,但在民間卻難以見到白銀的流通。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平常百姓拿出白銀很困難,平常商販不會收。不僅如此,有時還會惹來不必要的麻煩。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所以說,民間百姓很少有機會真正使用白銀。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用白銀付款的場景,多是誇張的手法,以引人注目罷了。平常百姓使用白銀,普通小商小販根本就找不開,實在是麻煩至極。
更何況,平常百姓又怎麼會有多餘的銀兩呢?多是留來交稅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