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取代其他貨幣是什麼時候
A. 金銀是什麼時候開始當做貨幣使用的
中國利用金銀作為貨幣可以上溯到商朝甚至更早,不過那時候使用不廣泛。在戰國時期,金銀作為貨幣使用范圍更加擴大,在目前考古發掘中就有統一質量的楚國金愛。 但這都只作為貴重貨幣使用,是財富的象徵。廣泛使用的是銅質貨幣。一直到宋朝才有銀元和金元的出現。在明朝,白銀獲得了價值尺度的地位,原因在於社會經濟得到了飛躍的發展,銅錢作為普通貨幣已經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但在此時,白銀黃金只是作為稱量貨幣。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6-03,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B. 白銀在哪個朝代走向了完全的貨幣形態
忽必烈定鼎中原,元帝國空前龐大,不但打通了我國南北東西阻隔已久的通道,而且中西陸海商道上是駝隊踵繼,舳艫相望。貿易規模的空前增長,帶來的必然是貨幣需求的激增。
元代是用紙鈔來解決這個困難的,但其間有一個重要變化,就是紙鈔的貨幣單位銅錢制「貫」,可以直接換算成白銀制的「兩」。
忽必烈規定,當時印行的「中統元寶交鈔」和「中統元寶鈔」,每貫等於絲鈔一兩,二貫等於白銀一兩,而且銀鈔可以互易兌換。
橫越亞歐的汗國以及稍後的印度莫卧兒王朝,與元帝國是銀本位的實行者,連接歐亞大帝國的財政紐帶,也必然是金銀一類的貴金屬貨幣。因此可以肯定地說,元代銀本位制度的確立,是世界性貿易擴展的結果。
至明代,白銀走向了完全的貨幣形態。明代末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時間段,其重要意義就在於,它處在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時期,是我國古代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開端和經濟全球化的開端,在這其中,白銀則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白銀作為一種金屬貨幣,在明代中後期曾被大量使用,是我國最主要的通貨。明代是當時國際白銀市場的國際購買者。明代將白銀作為貨幣是自民間開始,經歷了自下而上的發展歷程,至15世紀末16世紀初以後,才為官方所認可,自上而下地展開。
因此當我們翻開明代史籍,有關典章制度的記載中,唯見「鈔法」和「錢法」,並不見白銀,或者說「銀法」。這說明了白銀不是明代的法定貨幣。
隨著朝廷財政收入慢慢白銀化,隨之而來的就是朝廷財政支出相應的白銀化,主要表現在皇室日常開支,官員俸祿的發放,軍餉的調撥等。至此,白銀作為從民間發起的貨幣行為才被朝廷所接受。
清代初期,在朝廷的財政收支和國內外工商貿易的交往中,除小額零星支付用銅錢外,絕大多數經濟行為都是以白銀作為支付手段。民眾以擁有白銀作為財富,金融機構以白銀為庫存,銀行間結算也以白銀為標准。白銀成為我國當時最主要的流通貨幣。
當時的外國人卻非常喜歡我國的茶葉、生絲和瓷器等商品,這就使得我國商品能夠大量進入外國市場。當時我國貨幣市場上習慣以白銀作為支付手段,因此這些外國商人常常是「開著滿載銀元的商船來到中國」,然後「購買滿船的中國貨物回去」。
當時流入我國的外國銀元種類很多,有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鷹洋、英屬地銀元、日本龍洋等,其中西班牙本洋是流入我國最早的外國銀元。
中統元寶鈔
C. 白銀在明代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其主要原因是什麼
白銀在明代的時候成為主要流通貨幣,主要是因為明代的時候商品交易規模擴大,銅錢貨幣運輸不便,必須使用更加貴重的金屬貨幣進行補充和替代,而白銀在明代的時候擁有大量的儲備,而且滿足貴重這個條件。
一、貨幣更迭的原因
最初,我國古代採用的貨幣是海貝,在夏朝的時候,海貝就開始起貨幣的作用。商和西周的時候,海貝是主要流通貨幣,到了東周的時候,貨幣就發展成了有銘文的銅貝蟻鼻錢。戰國時期則出現了小銅片狀的布幣,到了春秋的時候,這種貨幣就退出了歷史舞台。到了秦代的時候,則以方孔半兩錢作為法定貨幣,延續至清朝末期。在這期間還有其他貨幣的出現,但是主要使用的還是秦代時規定的貨幣。貨幣的更替其實就意味著朝代經濟狀況的變化。
D. 明朝時期白銀逐漸貨幣化,這究竟是利大還是弊大
下面回答兩個問題,第一,明朝白銀貨幣化是在什麼背景下出現的。第二,白銀貨幣化,對於明朝歷史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大家知道,現代社會發行紙幣,是以國家信用作為背書;金本位時期的紙幣,則是要和金銀一般等價物保持固定的比例的。簡單來說,你社會上存在這么多財富,才可以發行這么多紙幣。由於白銀流入是不均衡流入,東南沿海地區白銀多,西北地區白銀少,但是全國的物價指數波動是傳遞性的。比如說東南沿海白銀多了,米價下降了,但是對應的銅錢對白銀的比重就會上升。
不過從明朝推行的貨幣政策看,白銀在明朝實現貨幣化之路是曲折的。明朝初年,政府多次頒布「禁銀令」。既然朝廷多次發布禁令,那白銀為什麼仍能成功取代寶鈔、銅錢成為主導貨幣呢?
在對外貿易中,明朝商人除了香料外,主要收取的就是銀子。由於中國在絲綢和瓷器等方面無以匹敵的製造業和出口,與任何國家進行貿易都是順差。這就逼迫那些外國商人,不得不用銀子來和中國商人進行交易。
總說通貨膨脹害人,總是通貨膨脹引發經濟危機,這主要是因為紙幣被廣泛使用。紙幣以國家信用為背書。所以紙幣的本來價值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紙幣的象徵意義和信用價值。
E. 白銀如何成為明代中後期的主流貨幣的
很多古裝歷史題材(明代以前)的影視劇中,人們下個館子,隨便買個小東西,出手就是幾兩銀子。這給很多人誤導,使人們誤以為古代白銀就是主要貨幣。事實上,大多數歷史時期,白銀並沒有成為主流貨幣。
中國古代並不是產銀大國,註定大部分歷史時期,白銀很難成為古代主流貨幣。實際情況是,多數時期,白銀作為貴金屬存在。白銀從貴金屬到主流貨幣,經歷了唐宋的小范圍使用、元朝作為價值尺度、明朝中後期大范圍使用的過程。
據安格斯·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考證,當時全世界白銀產量的1/3湧入中國(總量在3.5億兩到5億兩之間)。跟據全漢升《明代中葉後澳門海外貿易》記載:僅1631年,馬尼拉輸入澳門白銀就達1400萬兩,相當於萬曆年間朝廷國庫收入的3.8倍。
明朝在海外白銀大量流入的刺激下,工商業和民間經濟空前活躍,白銀交易在民間盛行。在寶鈔逐漸崩潰的背景下,白銀取代寶鈔成為主流貨幣。而白銀崛起,也反過來對民間經濟產生了積極作用。
F. 銀子什麼時候取代銅錢成為貨幣單位
銀子在明朝才取代銅錢,成為本位幣!
張居正一條鞭法的實施,使銀子成為本位幣!
銀本位制是以白銀為本位貨幣的貨幣制度。有銀兩本位和銀幣本位兩種類型。銀兩本位是以白銀重量「兩」為價格標准實行銀塊流通。銀幣本位則是國家規定白銀為貨幣金屬,並要求鑄成一定形狀、重量和成色的銀幣;銀幣可以自由鑄造成和自由熔化;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銀幣或白銀;銀幣和白銀可自由輸出或輸入,以保證外匯市場的穩定。
在貨幣史上,銀比金更早地充當本位貨幣。但在充當貨幣商品方面,黃金遠勝於白銀。西方國家隨著經濟的發展,銀本位制先是過渡到金銀復本位制,19世紀20年代後又為金本位制所取代。只有墨西哥、日本、印度等還保留銀本位制。
銀本位是一種金融貨幣制度,它是以某一固定重量的銀幣或銀塊作為經濟單位標準的。歐洲從拜占庭帝國滅亡(15世紀中葉)開始直至19世紀,都是使用銀本位制度。16世紀在南美洲西班牙殖民地(今玻利維亞)發現波托西銀礦,西班牙大量鑄造銀幣,稱為比索(Peso),因為一比索等於八個皇冠幣的價值,又稱八片幣(Pieces of eight)。自此銀幣成為這四百年間國際貿易通用的貨幣。
中國自漢代開始製造不少銀器和銀錠,但作為流通貨幣是由唐朝開始,在元朝時流行元寶,明朝時因為和西班牙、葡萄牙貿易,銀幣大量流通,亦使中國成為使用銀本位的國家。
1704年開始,英國殖民地西印度群島及同時期的西班牙殖民地亦開始鑄造及使用金幣。1717年,當時任職英國皇家鑄幣局總監的艾薩克·牛頓制定金、銀和當時英國錢幣(mint)的兌換比率,令英國實際上以黃金作為貨幣標准。拿破崙戰爭以後,英國開始鑄造金幣並於1821年並正式確定使用金本位。
G. 白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作為貨幣的
在4000多年前,白銀就開始作為貨幣。
在古代,人類就對銀有了認識。銀和黃金一樣,是一種應用歷史悠久的貴金屬,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由於銀獨有的優良特性,人們曾賦予它貨幣和裝飾雙重價值,英鎊和我國解放前用的銀元,就是以銀為主的銀、銅合金。在我國清代,1兩銀子約相當於今天的400-500元人民幣(長美注)。
(7)白銀取代其他貨幣是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分類
1、銀圓
銀圓,也作「銀元」,是我國過去市場上流通的一種貨幣,種類繁多,以清末各種龍洋,民國孫中山像開國紀念幣、袁世凱頭像銀元、孫中山像船洋最為多見,還有中華蘇維埃幣、四川"漢"字幣等,此外一些外國銀元,如站洋、坐洋、鷹洋、日本龍洋等也在國內流通。
2、銀條
外性長條狀,尺寸不等,重量300克左右,好的成色950‰左右,一般成色900‰左右,以925‰最為多見,是製作銀飾的原料。900‰以下的呈灰白色,質堅硬敲打有銅聲,底面無蜂窩,火燒後表面顯黑紅。
3、松江錠
外貌形狀似乳頭,表麵灰黑色,重量180克左右,成色950‰左右,有突出的鉛釉,底部具深細蜂窩,每錠上附有15克鉛釉,有的地方(北京地區)已經去掉,有打擊痕跡,形成上方下圓。
H. 朱元璋下令禁止使用白銀當貨幣,為何後來白銀又成了通用貨幣
先說一下當時朱元璋選擇在民間流傳的貨幣叫做大明寶鈔,但是大明寶鈔這種貨幣在民間沒有流傳幾十年,就因為通貨膨脹被貶的一文不值了,所以價值屬性更硬的銀子重新代替了大明寶鈔,因此即便是朱元璋有禁令不許用銀子,民間還是依舊使用銀子這種貨幣交易。銀子一直都是貨幣不用多說,大明寶鈔在短短幾十年之內就消失的原因有很多,下面簡單的說一下。
還有一點更加可笑,就是明朝政府他們也知道大明寶鈔不值錢,所以他們在交稅的時候不讓人民上交大明寶鈔,必須通過金子、銀子這樣的實體貨幣交稅,而發給官員的卻又是大量的大明寶鈔,這樣的一種情況不僅進一步提升了銀子的價值,也使大明寶鈔的價值更低了。總結一句話就是大明寶鈔不值錢,所以銀子又成了通用貨幣。
I. 在我國哪個朝代以白銀為流通中的主要貨幣呢
在我國以白銀為流通中的主要貨幣的朝代是明朝和清朝。
貨幣這一概念產生於物質交換,在原始社會便已經存在了。那個時期,人們以天然貝殼等從自然界直接獲得的物質,去交換自己想要的東西,以滿足日常生活的需求。
J. 宋朝出現紙幣是進步,為什麼到了明朝卻被白銀取代
宋朝出現的紙幣「交子」的確是一種社會進步的體現,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增加貨幣流通速率、提高經濟繁榮程度的作用。而隨著各朝代的不斷發展,決策者更是看到了紙幣的優越性,於是便通過各種方法去推行紙幣,使得紙幣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到了明朝,紙幣的地位卻逐漸被白銀替代。我覺得這並非時代的退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三個方面:決策者順應民意,推行白銀。當決策者了解到人們都更傾向於使用白銀的情況後,便將其作為納稅的貨幣在市面上流行,同時士兵的軍餉、官員的俸祿也大都採用了發放白銀的形式,因此白銀逐漸取代了紙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