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如何調節貨幣流通
A. 利率作用於國民經濟的途徑有哪些
主要是通過採取差別利率和優惠利率,來實現資源的傾斜配置。對於國家亟須發展的產業、企業或項目,採取低利率支持;對於國家限制的產業、企業或項目,則採取高利率加以限制。
1.利率具有引導儲蓄和消費的作用
利率的高低不僅影響儲蓄的總量,而且影響儲蓄的結構。儲蓄是利率的增函數,較高的利率會促進儲蓄總量的增加,特別是對儲蓄存款的促進作用更加明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從短期來看,利率的提高必然會使消費減少,利率的變化會影響消費總量,消費是利率的減函數。從長期來看.利率影響的只是即期消費量,提高利率,則減少即期消費量,但卻會使遠期消費量增加,即增加社會消費基金總量。
2.利率對投資的影響作用
投資可分為實質性投資和證券投資。利率對實質性投資和證券投資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實質性投資是指對生產流通領域進行的投資活動。實質性投資與利率的高低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理論認為,低利率對實質性投資有刺激作用,高利率則不利於投資規模的擴大。
在正常的經濟情況下,利率與證券價格成反方向變化,即當市場利率下跌時,資金更多地流向證券,證券價格會上升。市場利率變化是影響證券行情的一個重要因素。
3.利率對經濟核算的影響作用
對存款人來說,利息是讓渡資金使用權的報酬。適當的利率水平可以鼓勵居民勤儉節約,促進企業加強經濟核算,將節約的資金存人銀行,以取得更多利息。
銀行還可以運用利率杠桿,對那些經營管理不善、資金周轉慢、貸款逾期不還的企業實行高利率,對那些經營管理好、資金效益高、信用狀況好的企業實行優惠利率,從而促進企業加強核算,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4.利率對通貨膨脹的影響作用
利率作為經濟杠桿,如果運用的好,可以起到穩定物價、抑制通貨膨脹的作用。利率對通貨膨脹的抑製作用是通過以下途徑實現的:第一,利率可以調節貨幣供應量。第二,利率可以調節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
5.利率對調節經濟的作用
利率對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都有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利率對經濟的調節作用主要是通過以下途徑實現的:第一,聚集社會閑散資金。第二,優化產業結構。第三,調節貨幣流通。第四,平衡國際收支。
B. 我國是如何利用利率杠桿調節經濟的
通貨緊縮時,金融當局通常會降低利率來增加貨幣投放。通貨緊縮,即流通貨幣過少。降低利率可以減少融資成本,增加信貸規模,從而促進固定資產投資,已達到刺激經濟發展的目的。降低利率,銀行存款利息不高,理智的消費者會用手中的錢去消費或投資,如1999年--2004年國內消費低迷,銀行存款過多,國家多次降低銀行存款利率,刺激經濟.
拓展資料:
利率的主要功能是中介功能、調節功能、分配功能、動力功能、控制功能。
宏觀經濟學中利率的主要作用是調節投資與儲蓄量,兩者是相等的。
利率發揮「經濟杠桿」的功能,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宏觀經濟活動中通過影響儲蓄收益可以調節社會資本的供給,例如提高利率可以增加居民儲蓄;
(2)通過對投資成本的影響可以調節社會投資總量和投資結構,例如提高利率會減少社會投資總量,而差別利率可以調節社會投資結構,總儲蓄和總投資的變動將影響社會總供求;
(3)在微觀經濟活動中,利率可以通過影響企業的生產成本與收益發揮促進企業改善經營管理的作用;
(4)通過改變儲蓄收益對居民的儲蓄傾向和儲蓄方式的選擇發揮作用,影響個人的經濟行為。
利率作為經濟杠桿,具有五方面的經濟功能,對經濟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利率的一般功能包括中介功能、調節功能、分配功能、動力功能與控制功能。
(二)利率的作用表現在宏現經濟與微觀經濟活動中。
利率作用的發揮需要一定的環境與條件,包括:
(一)市場化的利率決定機制,即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利率水平;
(二)靈活的利率聯動機制,即一種利率變動,其它利率隨之變化的聯動關系;
(三)適當的利率水平,即利率水平不宜過低或過高;
(四)合理的利率結構,即合理的利率期限結構,行業結構與地區結構等。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要使利率充分發揮作用,應逐步進行利率市場化的改革。
C. 利率對貨幣流通的調節作用
利率一高 大家肯定急著往銀行跑去存錢 貸款利息也就相應加大 成本增加了 所以這時就不敢貸款了 這貨幣流通就相應的減少了 可以防止經濟過熱
利率下調 大家一想這存在利息跑不過CPI 存在銀行不增反而越來越不值錢貸款趕快取出來 相應的貸款利息下降 大家敢貸款去投資什麼的 這市場上的貨幣流通就多了
但是 市場並沒這么簡單 你看美國 美聯儲利率基本都到0了 我國也一輪一輪的降息 就想刺激大家消費 拉動內需 刺激經濟 但是這個時候 人人都不敢亂花錢 誰知道明天是什麼樣
所以說利率對市場經濟和貨幣流通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它只是一手段 不是萬能的
D. 為什麼利率越低,實際貨幣需求量越多,而貨幣流通速度減慢
利率低——導致——貨物廉價——導致——需求多——導致——購買量多——導致——實際貨幣增加
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數量,和銀行下調的利率、經濟及貨幣政策取向等等,某國發行的貨幣數量要考慮很多因素:物質的經濟總量、所處經濟周期,後來金本位破滅。而在全球經濟進入虛擬經濟時代的目前,反而黃金儲備應該是最少考慮的。其發行數量直接影響市場上貨幣總量,無法建立數學關系。以前國家發行貨幣與該國的黃金儲備直接相關。而下調利率只能表明一種寬松的貨幣政策,其本身甚至不能影響市場上貨幣總量。又與該國物質的經濟總量掛鉤。而只能影響部分貨幣在儲蓄和投資之間轉移。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央行實行財政緊縮政策,也就是減少貨幣流通量,發行國債只是一個方面,比如還有增加存款准備金等等。貨幣流通速度減少,在老百姓的立場上存款利率一定是上升,這是相對上面的存款准備金上調所說的。
二、銀行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股東利益的最大化,存放中央銀行的准備金高了,銀行的存款目標也要跟著上去,因為銀行要有錢貸出去,所以就要拉攏資金。當然這只是從銀行的角度出發的如果從國家的角度出發,首先要知道為什麼會出現財政緊縮政策:比如經濟發展的速度過快,明顯出現了斷層(就像去年);國家自然會出台辦法來減慢經紀發展的速度。說的更民間一點就是國家不想讓人們的手裡有太多的錢。因為有了錢就會亂投資,讓一些產業出現白熱化(如去年的房產牛市,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所以一下抬高了貸款利率,抬高了存款利率。這樣就能減少貨幣在市場的流通量。讓那些想通過貸款做投資的人就會多掂量一下,因為貸款利息太高了,風險加大而不再馬上投資。這樣可以穩定市場。存款利息增加可以鼓勵人們把手中的錢先存在銀行,這樣也可以穩定市井。
三、黃金之所以可以調節貨幣流通量是因為,黃金是保值的,可以說物價高的時候,黃金會外流,物價低黃金內流,起到了調節市場上黃金流通量的作用,國家不會因為物價低了就多開采黃金,而是由市場中人們的行為來影響,但是信用貨幣就不行,信用貨幣要是出現不適合市場供給需求的狀況,首先它幣值會變化從而影響國內流通量,為了穩定幣值,國家只能調節貨幣供應量,而不是通過人們對信用貨幣儲存的方法對資產進行保值,這個方法對信用貨幣沒用
E. 利率機制是如何自動調節國際收支不平衡的
國際收支自動調節的機制包括「貨幣—價格機制」、「利率機制」和「自由機制」。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機制只適用於完全的自由市場經濟。現代經濟中的各種干擾會使自動調節機制的作用下降甚至失效。譬如在國際收支發生逆差時,國家如果要通過擴大國內信貸刺激國內經濟發展,就不會降低貨幣供給,利率水平也不會上升,從而資金不會流入本國。
一、利率機制(interestratemechanism/mechanismofinterestrate)是指競爭過程中利息率變動與信貸資金供求變動之間的聯系和作用形式,主要是在資金和資本市場上發生作用的機制。是利率機體內各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關聯和互相制約關系及其推動利率運行的自動調節功能。利率機制的主要作用是:調節整個社會資金的供給與需求,並使二者趨於平衡;體現資金成本,促進企業合理運用資金、降低經營成本、提高運營效率;利息與價格共同調節宏觀經濟中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促進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利率是國家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工具。利率機制主要包括利率的形成機制和作用機制.利率的形成機制主要是指利率的形成及決定因素,利率的作用機制是指利率在一國經濟運行過程中對資金價格的調節作用,也即利率如何調節儲蓄、消費和投資的流向和流量,達到以資金流引導實物流,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帶動經濟增長。利率的形成機制和作用機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因為影響利率形成機制的因素,正是利率作用機制中利率調控的因素,比如儲蓄、投資等從我國實際情況看,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要求,保證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使利率機制有效發揮傳導作用,利率市場化將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方向。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最終目標就是形成在社會資金供求關系中,以基準利率為中心,市場利率為主體,既有國家宏觀調控功能,又具有市場自我調節功能的一種利率管理系統。
二、我國利率機制編輯我國長期以來一直實行的是嚴格的管制利率體制,利率管理體制中利率改革的基礎條件、傳導機制與外部環境尚不完備,使儲蓄、消費、投資以及經濟增長對利率的彈性不大,直接影響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全面實施。目前我國利率管理體制較為單一,利率彈性較低,影響了利率政策效應的傳導與發揮。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傳導機制的有效性。利率作為貨幣政策工具,它的傳導一直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而非經濟手段。首先,我國對利率目標的確定和調整具有相當程度的短期性,只重視利率調節利益分配、減輕企業負擔等財政化作用,忽視了利率對優化資源配置方面的功能,市場傳導作用(如儲蓄——投資——消費的轉化)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其次,中央銀行制定各項法定利率,各金融機構只有遵照執行,而其自行確定利率標準的自主權很小,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與收益不成正比,很難形成市場化的利率及其政策效應。利率在我國貨幣政策中的作用從1996年5月11日起的幾次降息中可以看出。1996~1997年的三次降息中,中央銀行一再強調降息是為了引導資金合理流向,防止GDP增長水平進一步下滑,不代表央行放鬆銀根,但三次降息的結果並不明顯,物價水平繼續走低,GDP再度下滑。1998年以後的幾次降息政策都是針對物價持續下跌,實際利率持續升高而出台的,直到2000年才有所回升,但效果並不理想。由此可見,我國利率與儲蓄、消費、投資的相關程度弱,貨幣政策傳導渠道不暢,導致了利率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不大。
三、2019年上半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1.13萬億元,同比增長6.5%。一直以來,有種聲音認為中國的銀行業躺著賺錢,壟斷資金獲取渠道,擠壓實體經濟利潤,具體說來就是凈息差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PWC報告顯示發達國家的銀行業平均凈息差在2%左右,近年來我國銀行業凈息差已經從2.7%大幅下降到2.2%左右。隨著LPR利率形成機制的完善,凈息差未來有望進一步壓縮。凈息差也稱凈利息收益率,NIM(netinterestmargin),是銀行的凈利息收入和平均生息資產的比值,是衡量銀行生息資產獲利能力的最常用指標。凈息差逐步收窄,走勢與中長期貸款基準利率高度相關由於商業銀行貸款定價大多與基準利率掛鉤,因此央行基準利率的調整對商業銀行凈息差變化有著重大、直接的影響。同時可以看出,凈息差在每年一季度的變化幅度較大。主要原因是:商業銀行貸款多採用浮動利率定價,每年的1月1日根據當時的基準利率進行調整,年內的利率絕對值不變。貸款基準利率的調整對於新發放貸款的影響立竿見影,但是對於存量貸款的影響要到次年的1月1日才顯現出來。因此,每年1月1日會涉及到大批存量貸款的重新定價,造成了凈息差在一季度大幅調整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