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和西夏創制文字和貨幣說明什麼
1. 中國古代每個朝代對應什麼樣的字體 還有貨幣
1、商朝:甲骨文
2、商周:金文
3、秦朝:大篆、小篆
4、漢代:草書、行書、隸書
5、唐朝:楷書
6、宋朝在此基礎上添加、運用宋體字。
7、蒙元用漢字,蒙古文字,八思八文。
8、遼代用漢字,契丹字。
9、金代用漢字,女真字。
10、西夏用漢字和黨項字。
11、清朝用漢,滿,蒙,藏四族文字。
一、貝幣
是我國最早的一種貨幣
二、先秦銅幣
布幣、刀幣、圓錢
三、秦漢銅幣
秦、漢半兩、兩漢五銖、新莽錢幣
四、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代的貨幣
王銖錢
五、唐、五代銅幣
開元通寶、年號錢、五代十國錢幣
六、兩宋銅錢
北宋銅錢、南宋鉛錢
七、遼、西夏、金、元銅幣
遼代銅錢、西夏銅錢、金代銅錢、元朝和元末農民起義銅錢。
八、明、清銅錢
明、南明和明末農民起義軍銅幣,清、三藩、太平天國銅錢。銅元
九、鉛錢、鐵錢
十、金、銀和金、銀幣
黃金和金幣、白銀和銀幣
十一、紙幣
北宋交子和南宋會子,金、元紙幣,明、清紙幣。
2. 元朝,西夏,金,遼,哪些創造了本族文字
元朝創造了八思巴文,元朝皇家貴族使用。
據說當年成吉思汗非常想擁有自己的文字,但終其一生不能實現,最後是忽必烈完成的這項工作。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烈時期由「國師」八思巴創制的蒙古文字,世稱「八思巴蒙古新字」,它的創制推廣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蒙古人社會的文明進程。
八思巴文是音階文字,單個字沒有實際含義,需要根據語音組合起來讀,由於使用范圍小有人雖然能讀出所有的字母,但不能了解其真實的含義,能夠理解八思巴文的人,必然是蒙古的高級統治者,所以它最大的用處就在於傳達密令。
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稱帝前的公元1036年(大慶元年),命大臣野利仁榮創制西夏文字。三年始成,共五千餘字,形體方整,筆畫繁冗,又稱為蕃書或蕃文。
西夏文又名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有學者也寫作西夏文字,是記錄西夏黨項族語言的文字,屬表意體系,是西夏仿漢字創制的。匯編字書12卷,被西夏定為「國書」。西夏人上自佛經詔令,下至民間書信,均用西夏文字書寫。為方便人們學習西夏文字,西夏還編寫了字典。1227年西夏亡於蒙古帝國,西夏文字也隨之逐漸湮滅。
遼朝(916~1125年)建立不久, 即創造了契丹文,契丹文是遼代契丹人為記錄契丹語而參照漢字創制的文字,屬於漢字的派生文字,在契丹族建立的遼國有官方文字地位。契丹文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兩種文字。 前者創制於遼太祖神冊五年(公元920年)。後者相傳為太祖弟耶律迭剌所創制,制字年代略晚於大字。主要用於碑刻、墓誌、符牌,著諸部鄉里之名以及寫詩譯書等項。金朝滅遼後,契丹文繼續使用。女直文(宋、遼時期女真又作「女直」)的創制在很大程度上參考了契丹文的創制方式。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詔罷契丹字」。從創制到廢止,契丹文前後共使用二三百年,隨著哈剌契丹(亦稱黑契丹)建立的西遼(1124~1211)滅亡,最終成為死文字。
金國創制女真字,女真文的主要目的是宣示民族國家的形象,故而在女真字製成後主要用於官方文件的書寫,直到金朝中後期的12世紀後半期才開始使用這兩套文字將漢文典籍女真化。在1234年金國被蒙古滅亡之後,此文字仍然繼續使用於今中國東北女真各部。
女真人初無文字,受契丹政權節制初期亦鮮通契丹語文。大致從阿骨打祖輩頗剌淑(金肅宗)起始習契丹語;阿骨打本人已擅契丹語,在其破遼獲俘後始識契丹文及漢文,遂令子弟主習契丹文。金立國後的內外公文交往幾乎全用契丹文,這與金人女真語畢竟頗有距離,阿骨打即令曾習契丹字和漢字的臣僚完顏希尹和葉魯仿依契丹大字和漢字為基礎試制女真文字並於1119年(金天輔三年)詔令頒行,此即後世所謂女真大字。20年後的1138年(金天眷元年)熙宗完顏亶參照契丹字創制頒布另一種女真文字,此即後世所稱女真小字。時頒字詔稱:
百姓誥命,女直、契丹、漢人,各用本字,渤海人同漢人。
這時女真大字開始用於官方文件,而小字還待修訂,直至1145年(金皇統五年)才行初用。自此女真大小字通契丹文、漢文一道並行國內。
3. 西夏貨幣與契丹貨幣和漢朝貨幣相比反映了什麼
反映了少數民族政權學習漢文化。西夏錢明顯的表現在其不僅有漢文錢,還有西夏文錢。同時期的金王朝,雖有本民族文字,但並未發現有女真文錢幣。而遼國的契丹文錢則為非流通貨幣,具有紀念幣的性質,兩種貨幣都跟漢朝的貨幣大同小異,所以西夏貨幣與契丹貨幣和漢朝貨幣相比反映了少數民族政權學習漢文化。
4. 北宋大關通寶、契丹文錢幣、西夏文錢幣的相似性說明了什麼
說明少數民族政權學習漢文化的體現
5. 遼、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什麼特點產生了什麼歷史作用
1 都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進的政治制度內容,2 對本民族和漢人實行不同的統治方式作用:都極大的增強了遼`西夏的的綜合國力,為後來進犯北宋打下了基礎遼國採取了"蕃漢分治"的政治制度,"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遼朝中央的官制有南面官制和北面官制兩種。所謂南、北面官。"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南面官沿襲唐以來的官制,中央設三省六部,官員多用漢人。北面官名稱與南面官不同,執掌大體相似。北面官均由契丹貴族擔任,權力遠較南面官為大。 原因: 由於遼統治下的南北廣大地區的漢族、契丹等族的經、文的發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不同。為了適應被統治地區不同情況,遼行政管理機構分設「北面」和「南面」兩個系統 西夏也實行了類似的制度 產生什麼歷史作用? 都極大的增強了遼`西夏的的綜合國力,為後來進犯北宋打下了基礎6. 西夏和遼國的建立給現在的中國帶來了什麼影響
契丹人是發源於老哈河、西拉沐倫河一帶,雖然是游牧民族,但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開朝一來,遼國東征西討,創立一個幅員遼闊的帝國。遼國的疆域「東至於海,西至金山(阿爾泰山),北至臚朐河(克魯倫河),南至白溝,幅員萬里」。
遼朝為了加強對西北邊境的控制,大量移屯田,廣修水渠,為遼朝積累了大量的戰略物資。後來遼國滅亡,耶律大石逃往西北邊境,而遼朝的西北邊境很穩定,他們跟隨大石又建立一個西遼。不得不說遼國加強邊境穩定,為後遼朝續命奠定了基礎。
7. 西夏錢幣的錢幣反映
錢幣是社會的產物,它攜有大量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信息。「以錢證史,以錢補史」,就是通過錢幣來了解歷史。那麼,通過西夏錢幣的研究,我們了解了西夏王朝那些歷史呢?
西夏社會流通的主要是北宋錢幣,是當時歷史的產物。在西夏境內,近二百年間考古和出土的西夏窖藏錢幣,西夏王朝鑄幣很少,所佔比例不到百分之二。北宋鑄幣最多,佔到了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有的窖藏還高達百分之九十七,其它王朝鑄幣(漢、唐、五代諸國、金、遼及南宋等)佔百分之十二、三 。從出土的錢幣可以看出,西夏王朝建國前後直到被蒙古族滅亡的二百多年間,西夏社會上使用的主要是北宋錢幣。對於上述奇特現象,有的歷史學家認為,西夏鑄幣少的原因,是西夏缺少銅材,是西夏和宋關系友好的證明。歷史事實果真是這樣的嗎?
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雖然由大宋王朝結束了,但在興起的西夏王朝面前,大宋王朝沒有強大的武裝力量和大統一的堅定信心。因此,在統一過程中遭到軍事失利後,便以屈辱的議和保持苟安生存,停止統一大業。如宋、遼公元1004年的「澶淵之盟」,宋歲輸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公元1044年宋、夏的議和,宋歲賜夏銀七萬二千兩,絹十五萬三千匹,茶三萬斤。如果僅把銀以每兩摺合成一百個小平錢計算,宋每年送給遼和西夏的錢幣近70噸,折小平錢約一千七百多萬枚(註:根據遼、西夏和金出土的大批宋代銅錢而獨不見宋代銀錠,可能是把銀換算成銅錢,以銅錢結算的)北宋王朝就是在這種局面下,年復一年的苟安生存直到滅亡,而西夏、遼、金以及建立元王朝的蒙古,也是在這種局面下誕生和存在的,這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一種特殊現象。
西夏王朝在北宋滅亡前,靠宋王朝歲賜、以武力擄掠和通過榷埸貿易所得的錢幣,已滿足了社會錢幣流通的需要,所以不需要再費工費材大量鑄造錢幣了,只是鑄造少量的錢幣做為王朝的象徵,做為賞賜臣僚、祭祀和對周國禮送之用。而在北宋滅亡後,沒有了北宋王朝的歲賜,臣金後所得錢幣又極少(西夏窖藏錢幣有金錢正隆元寶、大定通寶,但數量不多), 社會上流通的錢幣出現了不足,為了滿足社會流通錢幣需要,西夏才於天盛十年設通濟監鑄錢。因此現在出土的西夏錢中,天盛錢是最多的一種。皇建年號在西夏僅行用了一年,光定年間又受蒙古多次大規模的進攻,但皇建年間鑄造的皇建元寶和光定年間鑄造的光定元寶,是西夏錢幣中僅少於天盛元寶而數量較多的兩種。說西夏鑄錢少是缺少銅材,顯然不符合歷史事實。西夏社會使用的主要是北宋錢幣,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不能以此來證明宋夏關系就是友好的。
西夏鑄幣仿唐、宋錢制,同時也融進了獨特的本民族文化。我國唐代和宋代金屬錢幣,具有極高的科學性和極大的實用性,一直影響了我國金屬貨幣近兩千年。西夏社會流通的主要是北宋錢幣,為了統一和方便,西夏鑄幣必然也要仿照唐宋錢制。如形制園形方孔,幣值小平、折二、折三,材質銅、鐵並劃分鐵錢流通區域,錢文採用帝王年號和元寶、通寶、重寶等,都是仿照了唐宋錢制。同時,西夏在鑄造錢幣時,也融進了獨特的本民族文化,最突出的表現是在錢幣上鑄入本民族文字,使西夏文通過錢幣,在國內得到傳播推廣和應用。也為我國錢幣史上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西夏文錢幣。 西夏錢幣鑄制精美,是西夏經濟技術較高的反映
西夏鑄造的錢幣,總的說銅質精良,鑄工高超,邊廓堅挺,形制
規整, 字體端莊秀麗,書法高雅優美。在我國歷代數千種錢幣中,也應算是上品了。它充分反映了西夏社會經濟文化較高,製造業技術比較先進。
西夏鑄錢,早於史載
史冊記載西夏鑄錢,《宋史.夏國傳》載:南宋紹興「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西夏天盛十年)始立通濟監鑄錢」。天盛十年距西夏建國已有120年,如按史冊所載,西夏在天盛十年前的120年間,是沒有鑄 錢的。但出土的實物證明,西夏在天盛十年前就鑄造了六種年號錢,有八
個種類,近三十個大的版式,但鑄造的數量很少。正是因為鑄量少,所以就沒有必要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而到了西夏天盛十年,北宋滅亡已十多年了,缺少了北宋十多年每年七萬多兩的歲賜,加上西夏經濟的發展,社會上流通錢幣出現了不足,影晌了經濟運轉。為了解決流通錢幣不足的問題,西夏才批量鑄錢,因為鑄錢量大,就需要有專門的管理機構,這才設立了專管鑄錢的部門通濟監。宋史的記載和西夏鑄錢的事實,並不矛盾,而是真實歷史的反映。
西夏錢幣研究工作方興未艾,還有許多新的課題需要探索,如西夏有無紙幣,有無金、銀的製造和使用,已認定的錢幣中有無偽品,侍考證的品種中那些還是真品,西夏錢幣與西夏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枝術方面的聯系等,還有待人們加強研究,積極探索。
8. 遼、西夏、金、蒙古(元朝)等少數民族政權建立後,在統治措施上有哪些共同點,並舉一例史實加以說明
這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在統治措施上都建立了自己的文字,遼字,金字,西夏字,蒙古字等等,都使用民族分治,比如遼遼漢分治等。
9. 北宋送給遼 西夏的歲幣,對遼和西夏地區的社會發展起了什麼作用
1、給了錢就很少打仗了。這對少數民族來說,也是休養生息的好機會。促進了當地的人們的休養生息,也促進了北方農牧業的發展和壯大。
2、有了錢就非常容易進行貿易。邊境的貿易往來很頻繁。
3、在安定時期,國家統治者就進行變革。採取和採納了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和政治制度。促進了當地文化的發展。
4、往來的頻繁,文化經濟政治方面的交流,促進了民族的融合。